Sky 目前的内容
昨天围观了 Sky 试玩。原谅我总也习惯不了那个别扭的中文译名。以下是几点浅薄的感受:
团队的确在手机操作如何表达更多的问题上下了许多功夫,但是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总体来看,一些操作略显繁琐,即使传统游戏玩家面对也有一定门槛。考虑到 Sky 在移动平台推出的用意之一是扩大用户受众,这样的操作可能会将一些玩家拒之门外。不过这个问题确实是移动平台的固有缺陷,设计上只能尽量妥协,虽然基础,也不算是 Sky 关注的重点。
对于唱衰禅派游戏或谓自家换皮者,其实道理非常简单,领域与创新原本就是不同维度的东西。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前进,至于能够走到多远,则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如是就好。《旷野之息》和《奥德赛》是否也是自家换皮呢?
由于测试版本并未开放熟人互动,游戏某种程度上的核心内容无法得到验证,至于付费意愿也是不得而知。另外,无限游戏内容也暂时无法确认。
毕竟这款游戏我是想和爸妈和不玩游戏的朋友一起玩的。之前设想了一下会不会因为他们太菜所以偷偷为他们充值。大概?……不过这应该不是陈星汉老师的意愿吧。
无论如何,Sky 是一款品质极佳的游戏,值得尝试。
一句戏言引发的概念辨析
在更多内容开启之前,让我们把时间暂时退回到此前那波中国媒体扭曲过之后的“F2P 游戏设计者都应该进监狱”的强行热点吧。
浪潮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自媒体传播时代的毒瘤被正确的解读止住,游研社 Oracle 老师的《你玩的那个也配叫游戏》也成了理性的声音之一。
文中指出,
电影不会和网络视频一较高下,更不会和AV同台竞技,而第九艺术却还在和“博彩性质”“消磨时间”的产品争夺话语权。就连陈星汉这种以艺术游戏而闻名的资深从业者,也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作品和那些从任何层面都大相径庭的产品直接对比。同样,那些美术、音乐领域的艺术家,自然也不大会将自己的作品,和条漫、喊麦放到一起直接对比。如果一位古典音乐艺术家突然公开批判现代流行乐,说其缺乏内涵,浪费时间,那么不仅很难迎来共鸣,更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不是一类东西。
……
将所有电子游戏笼统地称为“游戏”,早已不适合当前的语境。
这个观点鲜明,且直指核心,辩论逻辑清晰,让人赞叹。遗憾的是,在难能可贵的分析之后,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仅仅是:
……真正健康的发展是,游戏不需要这种更上层的合理性也该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当然这个结论单看并没有问题。只是尾音延宕,似乎还有更多讨论空间。
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在视频领域,也应该有同样的论断:
……真正健康的发展是,视频不需要这种更上层的合理性也该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恶搞视频,甚或 AV。
这个论断当然没有错,但前提在于,人们可以分清出视频内部不同品类的区别,也没有误会或者混淆不同品类的价值,而这也是文章通篇逻辑的支点。这样的结论不应该成为文章的句号。
对我来说,读完上文大快人心的品评之后,我自动脑补的后续是这样的:
必也正名乎。最好是再为根本属于不同品类,实际上也千差万别的游戏做出不同的称谓以正视听。譬如,至少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成共识的披着游戏外皮的互联网产品分离出去。毕竟,在我了解的范围内,这些互联网产品的生产者并不将自己称为游戏设计师,而是产品经理。我们可以给他们起个名字,就说“快速娱乐产品”好了。至于 3A 和独立,暂且还让它们都叫做游戏。
你玩的那个配叫做游戏也好,不配叫做游戏也好,原本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关键则是分清楚二者之间确乎存在差别。就像快餐并不应该与米其林相提并论,以快速娱乐为目的的互联网产品也与 3A 或独立游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只要做好区分,依据被滥用的“存在即合理”,任何低级产品当然都有空间,哪怕没有更加上层的合理性。但放任低级绝对不是有责任的设计师(一如陈星汉老师)或者媒体应有的导向。而在今天,正是由于没有区分,任何正面的呼吁都不嫌多余。
正如孙静老师提出,对于游戏的认知,大抵可分为“瘾派”与“戒瘾派”,前者鼓吹游戏的美好曼妙与正向意义,后者则批判电子毒品、祸害万年、无良商家、唯利是图。相对于二者,她更愿意站在更为中立的位置。我赞同这个观点,也曾向她抱怨总有媒体无论如何都要吹一波,到底有些无趣。但我们也都同意的是,在这个阶段,哪怕吹过头,也要好于没有人对抗批评的声音。因为目前需要矫枉过正。
而比正面更好的,永远都是多元。如果各种神鬼不辨的游戏充斥视野,而不像今日一样,只有氪金一流独占市场,对于概念的辨析,也就不会这样复杂了。
我们当然希望不只有陈星汉老师一人镇臂高呼,与氪金游戏对抗可不只有强调体验一种方法,甚至禅派游戏也应该被“打倒”,到那时好戏才真正上演。
至于现在,还是静心享受 Sky,并对一切保持宽容,因为它原本就只是一种声音。
好阳光的稿子!
登陆来点赞。
Oracle老师写的结论已是点睛之笔,而这篇文章把未写的文字表露出来,很符合”凤头豹尾“这个成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