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愚者到世界脉络:《女神异闻录》系列的“认识你自己”

作者:U-ACG
2020-04-15
9 8 2

吾即汝,汝即吾。”

这是《女神异闻录 5》中,主角在获取新的人格面具时都会听见的台词。

游戏中人格面具 Persona 的定位有如使魔,源自角色内心却又能独立出来供玩家驱使,这样的概念为游戏带来吸引人的深度与新鲜感。取材自远古中外各种恶魔的敌人阴影更是千奇百怪,一边战斗一边收集新面具的过程宛如猎奇版宝可梦,满足了各类玩家的需求。

为了维持剧情新鲜度,每代的女神异闻录对人格面具的描述与设定都会有些出入,特别是人格面具持有者觉醒的方式。3 代的主角们先得拥有面对死亡的勇气,才能在处刑式的(模拟)枪决中召唤出深藏在无意识深处的人格面具;

4 代主角则需要接纳自己丑陋的欲望,这才能达到“吾即汝,汝即吾”并淬炼出人格面具;5 代的主角们面对社会不平等的压迫,必须让自己的反叛之心突破心防、羽化成蝶,才能使用人格面具的力量。有的人或许会好奇明明都是同个世界观,为何人格面具持有者的经历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就要回到原点,谈谈“人格面具”、“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等心理学概念了。*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女神异闻录 5》中用“心之海”来形容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有诗意却不失准确的描述。

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师承佛洛伊德、却在后来与恩师闹翻(同样叛出佛洛伊德师门的心理学家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阿德勒)后另辟蹊径,开创出即便在当代都非常有讨论热度的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跟精神分析的 psychoanalysis 有相当刻意的相似度)。

他在 1929 年首次提出相对于“个人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概念,并将之描述成一份由全人类共享、由我们共通祖先代代相传至今的知识“遗产”。

用网路世代比较能理解的比喻来形容,就是一个拥有无限容量与频宽,在我们出生之时便将所有的内容同步到个人无意识的超大型云端硬碟。

除了预先帮你灌好作业系统跟基本文书软体,集体无意识同样会接收每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知识。在这样一来一往中,集体无意识得以不断累积、并且依循着人类繁衍不断传承。只可惜基于无意识混沌、无秩序的本质,无意识只会在我们的意识后台运作(还是你开工作管理员都不一定找得到的那种后台),存储其中的资讯也不像图书馆藏书那样井井有条,而是以名为“原型”(archetype)的抽象概念存在。

原型在荣格的理论中代表着我们从集体无意识继承的心理内容。这些在我们出生之际便无线同步、储存在个人无意识里的海量心灵资料,因为无意识本身混沌、无秩序的特性全都是以“概念”、“意象”等抽象形式存在。

只有当原型进入个人的意识层次,才会透过图像或特定行为出现于外在世界,例如我们的梦在荣格看来便是由具象化的原型所构成。女神异闻录固定出现的天鹅绒房间自称是处于“梦境与现实的狭缝之间”,或许也正因为这介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奇特之处,让我们得以在那里操弄没有形体的原型。

5 代对人格面具进行处刑前,可爱的狱卒双子都会拿布把要上处刑架的人格面具盖起来。除了减少即时演算、降低动画负担的现实考量(还有有些人格面具的体型实在没办法装到刑具上),这其实也可以视为要先让已形象化的原型回归抽象,这才能更进一步地融合、转化它们。

游戏中经常提到的“人格面具”(persona)与“阴影”(shadow)都是原型的一种,其他较为人所知的像是男性个人无意识中的阴质阿尼玛(anima)、女性的阳质阿尼玛斯(animus)等内容皆是构成“人”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

这个“人”并不是指我们──至少当前还不是,而是一个圆满、和谐,具有“神性”的心灵整体。

荣格把我们的意识中心称为自我(ego),就好比是我们生长的这颗地球,是我们最早认知到的世界。而自我之外则是一望无际的无意识宇宙,数不清的原型与情结(complex,原型的集合体)等着我们去探索、将之纳入意识的版图当中。

而这片看似无穷尽的无意识整体,便是荣格理论中完整的“人”──自性(self)。基于自己深厚的神秘学与宗教学知识,荣格相当喜欢在自己的理论中使用各种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典故,其中“曼陀罗”由单一点向外延展的意象便被用来描述集体无意识“一为全,全为一”的特性。

我的主观意识是“我”,无意识中的各种原型也都是“我”;继承自集体无意识的无意识世界更是完整的“我”。

而这个由内而外(或者以心灵层面来看,由外而内)的“由一而全”过程,被荣格称为“个体化”(individuation),也就是透过认识、整合过去一直不被自己所知心灵暗区来成就真正独立的“个体”。独立并不是指没有任何牵挂、当个超级社会边缘人;而是让自己拥有更清明的意识,透过跟外界划清界线取得主体性。

当我们拥抱自性不论好坏的所有面向,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和谐与圆满。

换言之,个体化并不是试图去芜存菁,而是一视同仁地去爱自己的一切,使得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性之间得以有流畅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又独具个性的人格。个体化这由一而全的过程,也成为每个人一生的功课。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第一步,便是要认识、掌控自己的人格面具。

诸君啊,撕下你的面具吧!

荣格在著作中是这样描述人格面具的:“Persona 是一种面具,一方面用来确立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则封印住我们与生具来的本性。”换言之,人格面具是专门用来“给别人看”的伪装,是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习得的自我保护技能。

人格面具可以视为社会角色的根本,也就是我们在学习扮演各种角色的同时建立的配套人格特质。为了能被社会接纳、不成为众矢之的的黑羊,人格面具会替我们筛掉不适合在当下表露的心理样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容易对成员复杂的社交场合感到焦虑,因为不同人格面具的差距越大,越会导致我们不知所措、难以判断该以何种样貌对外。

身为“人子”是一张脸,身为“情人”又是另外一张脸,当是“陌生人”又更是另一种样貌。把日常生活过得像变色龙一样并不是因为虚伪,而是群体生活中难免的自我保护。人格面具呈现的样貌或许是受人喜爱的,但是那终究只是不完整的伪装。

若我们过度依赖人格面具、让它反客为主,那自我与他人的界线将变得模糊,最终我们失去主体性、成为只能反映他人看法的空洞回音。

写了这么多“警语”,但其实人格面具并不是毒药,只要使用得宜便能像游戏中的人格面具成为我们在社会中披荆斩棘的好伙伴。荣格认为人在心灵成长上的一项重要功课便是:建立起灵活且具有弹性的人格面具,让它在帮助我们社交的同时,也不会冲撞或隐藏我们的本性

在环境的偏好影响下,隐藏起部份的自己来达成目的是连婴儿都会的生物本能,然而这些社会学习与人格面具却也是“社会框架”、“阶级”、“刻板印象”议题的滥觞。此时顺应而生的人格面具在社会框架的扭曲下,反而成为对现况的“默许”。

《女神异闻录 5 》的世纪末霸主学姐真在脱下人格面具前,虽然觉得委屈却还是在当校长的走狗;高卷杏明知鸭志田的性骚扰不对,却选择忍气吞声、甚至怪罪自己。即便它们都有看似无可奈何的理由,但那些都只是“不愿反抗”的借口,正当化自己的不作为与妥协。

这也是本作品“揭开面具,才能得到力量”这个动作如此关键的原因。揭开代表默许不公义发生、间接成为帮凶的人格面具,将自我解放冲撞现有体制,这正是心之怪盗强大的泉源。但是你注意到了吗?面具被揭开后并没有就此消失。主角们觉醒之后并不是舍弃了面具,而是重拾对面具的“掌控权”,能视需要戴上脱除的人格面具才是真正的“力量”。

现在我们完成了个体化的第一步:掌控人格面具为己所用。再来,我们将要面对的将是更难战胜、更难觉察的新阻碍:我们自己。

吾即汝,汝即吾

人格面具是人的心灵武装,让我们在社会里得到一隅安身立命之所;但是人格面具仅是我们外显人格的伪装,我们仍有很大一部份的人格沉眠于个人无意识中──也就是所谓的“阴影”。

阴影虽然有着灰暗的名称,但其本质仍是每个人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甚至不必然是负面的。万物皆有正反两面,有光就必然会有阴影,在荣格看来每个人的内心在刚出生之际都是完整且和谐的,如同太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但是随着我们成长、社会化,那些较不被认同的部份便会沉入无意识中、成为被我们忽视的影子。

阴影是软弱者心中的暴虐之气、是大义凛然者内在的自私龌龊、是自卑者的妄自尊大,更是我们每个人最深层也最不可告人的欲望。这个在我们意识之外的影子并不邪恶,只是忠实地呈现出我们“反面”的一切。

这个反面的存在并不是我们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区分,它源自于我们、却又不为我们所知。

当阴影拥有足够的力量后,它就会开始逐步侵蚀、影响我们的意识生活。大禹从治水经验得出堵不如疏的结论,面对被排斥的阴影,荣格有类似的提醒:“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影子,我们越是在意识生活中排斥它,越会使它变得深沉且漆黑。”“一个人若是被阴影占据了心灵,那他将会不断成为自己脚下的绊脚石……坠入不应涉足的低谷之中。”

荣格如此告诫我们任由阴影侵蚀自己的危险性,正如《女神异闻录 4》的花村、雪子、完二等人害怕阴影会让他们“不再被人喜爱”、“让心爱的人失望”、“被看轻、羞辱”,这些对部份自我的恐惧与厌恶反而成为阴影的力量来源。若不是在电视世界中得到救赎,他们人生便可能在阴影的钳制下走向无法幸福、灰暗的未来。

4 代的主轴看似是在调查小镇上杀人的“神秘”,但主角们真正对抗的却是逐渐被侵蚀的自我。讽刺的是,在觉醒人格面具之前,主角群每个人其实都是人格面具的成瘾者。依循环境的成见成为“大家认为/想要的样子”,因而失去与心对话的机会,反过来被茁壮的阴影吞食,一直到他们(在把对方揍得生活不能自理后)重新敞开心胸才又回归“完整”。

也是在此之后,阴影才得以具像化、成为我们强大的助力。

 

仔细想想,人格面具持有者觉醒之际听到的那句“吾即汝,汝即吾”其实相当浪漫。因为人格面具并不是后天获得的外物,这份惊人的力量一直都存在于我们心中,只是找不到正确使用的方法。而解放它其实只需要一次简单却又不简单的“转念”,便能海阔天空、立地成佛。

当然,了解阴影、使其成为我们的助力只是个体化当中的一个里程碑。再来就是正式踏上原型宝可梦大师的征途,成就属于自己的“世界”!

 

从不羁“愚者”到神性“世界” 

《女神异闻录 3 代》正式导入了“不羁”的特性。拥有此才能的人得以持有复数的人格面具,甚至是任意替换、弃养当下用不到的人格面具。也正是这不羁之力让 4 代与 5 代的主角最终获得了辗压众神的“世界”之力。

但是顺着前面对人格面具的介绍,相信你应该也注意了:其实人格面具其实本来就是流动的,是因应当下人事时地物变化的心灵武装,也就是“换一个位置,换一个脑袋”。以此来说,只能具像化出单一人格面具的伙伴们反而才是怪人(?)。

撇除掉剧情需要跟简化制作难度的实际考量,其实“不羁”的设定是有它的道理──但要把用词稍微抽换一下:不羁之人容纳的并不是“人格面具”,而是“原型”

因为主角透过不羁之力掌握了各式各样的原型,这才得以完成个体化、在最后“升华”成与神并肩的存在。

前面提到荣格的个体化是在探索无意识、拥抱被意识觉察到的自我,进而让自己更加接近完整的自性的过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个体化并不是条直线──而是个不断循环的“圆”。每次生活中自我与无意识情结(原型的集合体)的冲突,都是我们发掘出更多阴影的契机。

每次圆满接纳更加完整的自己之后,我们又会回到原点,等待下一次探索内心的机会到来。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个体化历程,与塔罗牌大秘仪(arcana)蕴含的生命周期相互呼应,也是女神异闻录主角身为“不羁”持有者的升华之路。

Tarot cards mystical old background. Senior card tower.

不羁(wild card)原本所指的是卡牌游戏中本身不具意义、却能成为任何一张牌的特殊存在。这无限的可能性、发展性放到塔罗牌中便是 0 号“愚者”牌的象征。从 0 开始,不羁之人逐步容纳魔术师、女教皇、女帝……最终在日月相伴下经历审判并自省,成为圆满无缺的“世界”。

为什么用塔罗牌?其实在荣格看来,塔罗牌如同中国易经的卦象或其他带有神秘学色彩的仪式,都是能让我们与无意识世界交流的工具。荣格不但对塔罗牌有自己的诠释,后世甚至有人据此出了荣格学派专用的塔罗牌,也算是一次功德圆满的跨界合作(?)。

有了塔罗牌铺垫的个体化脉络之后,我们操控的愚者主角便要开始接触、进而掌控代表每一张牌的原型。这个“理解”的过程在《女神异闻录 5》中有了更加细腻的刻画,玩家不再是仰赖机率或自行合成来得到新的人格面具,而是可以在达成特定条件后与敌对阴影“沟通”,借此唤醒它们作为原型的本质、心甘情愿成为你的一部份。

这个沟通、或者说打嘴炮的过程可马虎不得。玩家得要观察阴影并给出符合它们本性的答案,这才能靠嘴炮一语惊醒梦中人,唤回阴影迷失的心。这除了增添游戏性之外,更强化了其中“重新认识自己”的核心概念。

前面有说到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同样也存在于我们心中,这表示当我们唤醒来自集体无意识的阴影,同时也在召唤个人无意识中属于它的原型。脑补一点说,拥有不羁才能的主角之所以能容纳如此庞杂的人格面具在心中,正是因为属于那些原型的角落都已经被点亮、自混沌的无意识中独立出来,这才有办法当一个有四次元口袋的心灵宝可梦大师。

就这样不断接触阴影、唤醒原型,主角的个人无意识渐渐走入光明,开始逼近那只存在于理想中的完整自性。愚者的脚步或许会受到阻碍,旅途的方向或许曾变得迷惘,但是这些都是铭刻在命运之轮上、必然会来到的生命考验。最终在日月星辰的指引下,我们坦然面对检视心灵的审判、在最后的瞬间升华成具有神性的世界,为旅程划下圆满的句点。

──这,同时也是新的起点。

游戏尾声,经过世界洗礼、有所成长的主角们并没有就此停滞,反而回归日常、再次以愚者的身分踏上新旅程。虽然这次的主角已不再是最初的那个模样,但是同样空白、无限的可能性又将带着他走向全新的“世界”。

由于接下来谈论的内容会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主,故出于尊重会一律以荣格的“无意识”(unconscious)取代源于佛洛伊德学派的“潜意识”(subconscious)用词

作者资讯

作者|陈永融
联络 MAILignatius2510@gmail.com
简介|是只主攻了 6 年心理学的杂食动物。平时闲暇喜欢用心理学视角分析各种人事物,希望能凭藉微薄之力逐渐提升社会大众对相关领域的重视。

U-ACG 

U-ACG是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数位文创学程、御宅学术研讨会与台北电玩艺术节的官方资讯网站。我们致力于广义的游戏、动漫与教育艺术文化之间的媒合与流动,也製作动画、桌游和手机游戏,并支持相关活动的推广 。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参与此文章的讨论

  1. π 2020-04-15

    精彩

  2. HenryQIU 2020-04-17

    虽然不是很认同荣格心理学的部分理论,但是Persona这一部分的分析非常精彩。

您需要登录或者注册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