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bound
首先介绍一下写作本文的引子作品:虽然刚刚以 early access 的形式发布,heartbound 的存在已经有些日子了,它最初诞生在绿光尚且存在的年代,分别在 2016 与 2017 年公布了 alpha 和 beta 版本,伴随后者的是 kickstarter 众筹在 24 小时内即获成功。尽管如此,它仍然如许多独立游戏一样如约而至地跳票,并且最终改为按季发售。我并不确定这是不是一个好主意。
这是一款关于男孩与狗的游戏,不出意外地,它令人想到 oneshot 以及(更多的是)undertale,因为许多设定确实似曾相识,比如借鉴了其他游戏类型的诡异战斗系统,对于选择影响的强调,现实交互(ARG),还有……画风?
对于这款游戏本身,我并不想做过多的评价:我得承认,它有许多动人的设计,哪怕这些设计目前仍然停留在具有潜力的阶段,而那些美中不足的缺陷似乎都能够被 early access 这个定语一笔勾销。
对于特定类型的受众来说,heartbound 似乎是那种让人看到之后立刻会产生好感的游戏,即使这种好感或多或少来自于类似情结的非理性因素,你会因之想到 mother 或者过去其他游戏经历之中那些忽而闪现的一刻,在那些时刻中,你会被作者的玩笑打动,而通过进行游戏,你似乎和作者一起完成了对于死板的游戏类型的嘲讽。这款作品之中多得是诸如此类的巧思,不过,巧思加上巧思并不足以拼凑成伟大的游戏,而更需要别的什么;这便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undertale-like
站在 undertale 的视角之下,游戏被捧到很高,也遭受了一些批评,这反而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并不懂 undertale 在中文玩家之中引起的轩然大波,但是,无论何时,一款现象级游戏竟然能够成为其他作品的评判标准,这一定值得警惕。在刚刚过去的 2018 年,我们已经听到不少游戏被拿来与 undertale 比对,当然(或是幸好),我们没有再见到另一款 undertale,而是见到了许多别的惊喜。
而在这个案例中,有趣的是,我想绝大多数玩家相当清楚以下词语的含义,比如, zelda-like,souls-like,乃至于我们硬造出来的 limbo-like,但是,究竟什么是 undertale-like,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答案:meta + retro + rpg?mother-like?remade rpg with strange mechanics?抑或,一些评测之中重点强调的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 + 剧情展开?
这一讨论的危险之处在于,就像别的 -like 一样,如果我们把 undertale-like 定义为一些僵化的标准的话,那么非常容易得到的是一些画虎不成的优秀作品,如此一来,undertale 这部堪称杰出的作品在游戏进化史上的意义反成负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优秀”,因为这些作品一眼看上去可能的确相当不错,但是,作为有趣部件拼凑的整体,它们不一定具有灵魂。而灵魂怕不是一款作品的点睛之笔?——但凡它把自己归为独立游戏的话。
这也是我之所以庆幸那么多被误认为是 undertale-like 最终并没有沦落至此的原因。曾经在《现代派 rpg》一文之中推荐关注的游戏陆续有了进一步的动向,许多止步于有趣的潜力。而目前我对于 heartbound 的担心也在于此:我并非不同意针对这款作品的批评,只是这一阶段还难以看出问题出自于看上去类似免责声明的 early access 还是他们真的不懂。
而反之,如果把 undertale 看作不过是 rpg 进化过程之中辉煌的一跃,那么这一游戏类型反而还有可以期待的前景。毕竟,我们并不是没有见过不同游戏之间的灵感相互激发;甚至那些偶然迸发的爆款非常可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默默积累:这里并不仅仅是指诸如 celeste 这般作者一人的独自坚持,而且积累过程可能绵延在某一类型。就像互动叙事之中终究诞生了 her story,walking sim 有了 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开发者难免解释,灵感来自生活经历(哦,对了,这又是一款与心理疾病有关的游戏),而启发 heartbound 的游戏则要更远地追溯到 mother 以及 secret of evermore,但我也相信,之所以有了许多 undertale-like 并不是因为总有人想要模仿,而是它代表了大众的一种期待:难道你不想做一款属于自己的 undertale 吗?完美还原了年少记忆,却在修改之中变得叛逆。只是,在到达那一点之前,恐怕还需要不断尝试,才能摆脱影牢。至于创新,走出自己的路,更是要颇费周折。
除了无法避开的Metroidvania和没什么人玩过始祖的Rogue以及几乎没人知道曾经是某个游戏的标题的Adventure,很少有开发者会自称”我们这游戏像什么“
所有集换式卡牌都不会说自己像万智牌,会说他们像万智牌的都是万智牌牌手
就像Undertale本身又经常被人称作Mother-like/Earthbound-like一样,XX-like这样的说法感觉不应该继续飞速增加下去了
我很倾向于认为 Undertale 是独立游戏的受日本新世代文化对美式游戏“回归”冲击的产物,一种类似 "Second British Invasion" 的本地化效应。个中透露的同人游戏文化也好,对 Meta 的使用也好,系统搭配也好,很有种欧美人理解日本文本的感觉,在一些玩家眼中可能反而只是大杂烩——而上个世代的美国游戏人沉浸在一种“日本游戏辉煌已经是过去”的想法,满脑子只有任天堂(比如说独立游戏大电影中 Jon 给出的回应),还没主动接受这些东西;从这个角度讲,Undertale 的成功有点 cultural shock 的意思,因此之后很难会再有了。仅从受日本新世代文化影响的方向来说,我认为 VA-11 和 Undertale 很像(但 VA-11 作者宅程度更高),只是前者在同人圈子影响更小。也许可称“美式同人游戏”?这种东西一直有,只是不被游戏研究和美国主流玩家重视。LISA 反而不像。至于 HEARTBOUND 既然涉及到的末期史克威尔游戏,在一些程度上自然会和 Undertale 相似(Undertale 受 Live a Live 影响就很深),但成功很可能不可复制。
最近由 tnl 修改于:2019-01-13 18:30:58而 MOTHER-like 可能是另一个话题。田尻智做宝可梦说自己受 MOTHER 影响很大,但很难说宝可梦是 MOTHER-like。MOTHER-like 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外行人(丝井重里)核心下内行人精工修正的作品,很多人喜欢的是它跑偏的成分,讨厌的也是跑偏的成分。全都跑偏那就是北野武的挑战状了。尽管这个角度很个人,但如果从这个方向出发,市面上和 MOTHER 像的东西其实很少,Trey Parker 制作的南方公园游戏可能比较类似(当然后者明确提到受前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