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一年多,终于,刚刚通关了《去月球》
---
通关时我感觉很迷惘,因为完全理解不了它的故事。主要剧情脉络是能看得懂的,看不懂的是编剧试图表达的主题,因而,我无论如何也未能与常见的评价中的玩家那样,“感动到流泪”,不,实际上,我压根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不懂为什么要感动,不知道该想什么、该怎么对付这个故事。字幕升起的瞬间,我对游戏的真实评价是——《去月球》讲了个表意超费解的故事,这是第一个我一眼看过去看不出主题的故事。卡夫卡的《审判》、加西亚的《百年孤独》和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在各种意义上,其主题表意也比《去月球》要容易理解得多。
于是我去查了一下,找到了知乎上的这篇故事讲解。
很多问题,终于得到了回答。
---
《去月球》讲的是一个实现人生愿望的故事。无论是年少的心理创伤,或是同窗情谊,或是终生不移的爱情,或是阿斯伯格症候群,都是服务于这个主题的小小素材而已。
——如果人生能重来一次,你希望它会是什么模样。
我想,这句提问应该能很好地概括《去月球》的中心主题了。
同时,也直接解释了为什么不经别人讲解我就无法理解这个故事。
尽可能简明地说。
我本人的回答跟故事编剧高瞰、故事主角 John、River、Rosa 或 Matt 可能给出的都有着决定性的差异。“决定性”的意思是,在一些很基础的、思路的切入角度的层面,就已经走上了歧途。例如,针对问题“你最喜欢吃什么零食”,有的人会从“甜的零食之中我最喜欢哪样”开始思考,也许有人会想“你说的零食指什么,米饭算零食么”;一些人的思路切入方式与另一些人的差异会很大,可能会想“观海长廊是什么时候建的”,甚至还有的人会从“我去年看的那部电影为什么会得到差评”开始思考。撇开常识,只看结果,这些都是回答“最喜欢吃什么零食”的正确切入方式,只不过,要明确详尽又清晰地向别人说明每种思考方式其中的逻辑,会很不容易、也很没有必要。
针对(知乎的那个回答所总结的)《去月球》提出的这个提问,我觉得,我自己的回答应该会让人感觉蛮“复杂”(twisted)的,所以,我不打算在这儿向大家交出心底话。可以说,若无人为我作说明,我应该是绝对想不到 John、Matt 或 Rosa 会那样选择答案,或者说,我想不到竟会有人对人生抱有“那种念头”——如果大家知道“忒休斯的船”,应该不难理解我将要表达的意思,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会以为 John 的愿望只不过是抹杀了他自己与妻子的存在、抹杀了“许愿”这一行为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无论怎么想都觉得那个坐上了穿梭机的 “John” 和 “River” 是与原来的他们完全无关的别的什么人(“某一段程序”而已)
——如果“人生愿望”指的是“我所希望实现的那个人生”,起码,作为愿望这一行为的主体的“我”是不能被抹杀的;哪怕这“人生愿望”的内容就是“抹杀我”——要把它作为思考的切入点,也是十分令人不解的(也许只是我无法理解)、反常识的(也许只是我的常识)、无法使人感同身受的(也许只是我无法感同身受),就仿佛当别人问起喜欢吃什么零食,结果我却回答了现在想吃什么零食——不仅仅是一场事与愿违,还是一场答非所问。
而 Matt 和 Rosa 的想法与 John 的比较,虽然方向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三人思考的切入点、对提问的理解,全都是我所料想之不及的。如果——仅仅是如果——如果这就是常人在自然状态下思考的方式,我会很惊讶现实世界竟如此陌生。River 嘛,似乎也有自己的回答,故事没有给出很直接的描述,我也省得管她了。
可以说,我的思路与《极限脱出ADV 善人死亡》结局中天明寺对同一个问题的想法是殊途同归的;但我依然不会具体说明我会如何回答这个提问,那样太麻烦了。本文是《去月球》的故事感评,不是“人生的终极自问”的感评。
希望我已经清楚表达了为什么我没能与《去月球》编剧想到一块儿去了。都是观念差异的祸。其实,长久以来,我在中文网络社交上都有着极大的困难,离开 wiki 和“诠释者”的帮助与澄清,我几近不能在整体上把握别人帖子文章的表意,也几乎无法确定别人是不是在骂我。我自己所患的心理障碍虽然不属阿斯伯格症候群,但多少算是带有些泛自闭的症状,于是,思考方式跟价值观念跟多数人不同,那是意料之内的——意料之外的是,若非《去月球》这次,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思考方式与常人的差距竟如此之大、如此彻底。
---
想起不久前人们对《大鱼海棠》的故事“表意不明”“主题不明”的批评,感觉有点儿哭笑不得。若这世上与我相似的人才是大多数,挨批评的就不会是《大鱼海棠》而是《去月球》了。
附注:
关键是“想不到”,而不是“不同意”。不同意John的玩家应该有不少;理解不了Kan Gao的玩家应该不会很多,否则《去月球》就不会被认为是“感人的”了。“感人的”东西,通常都具有某些易与人的良知发生共鸣的特质。这样的世界,对我这种——良知的结构与大众差异很大的——人,很不公平。
(´・_・`) 是的,unfair
附注2:
针对“John的做法”,我关注的不是“为什么”,而是“好不好”,并非无意中混淆了“会怎样做”(实然性问题、事实问题)与“怎样做才对”(应然性问题、价值问题),而是我更倾向将《去月球》当成“故事”,默认John是编剧Kan Gao的造物,因而关注的是“编剧这样做,为什么未能使我领意”。
文中应该还会有许多易误解的措辞,实属无奈,只能请大家将就将就了。
附注3:
别问我为什么区区一个小游戏也要用十几个月通关。
@方程:你的头像好萌啊!
@枕头枕头:自画的哦~
去月球真的感人吗?按着作者的思路循序渐进,然后boom结局,表面上讲了一个故事,实际上剥夺了玩家的“体验”逼迫玩家去跟进脚步看剧情,这样的游戏,能感人吗?对我来说是不能的。相反,作者用了一个粗鄙的方式,逼迫玩家看他写的故事。
编辑
最近由 枕头枕头 修改于:2018-04-10 12:04:45@树册:游戏感人不一定是因为游戏这个形式,仅凭剧情也可以啊。你要说这个是逼迫玩家跟进看剧情而不能感人的话,那小说、电影等岂不是更不能感人了。
@MrUp:额,好吧,我不应该说这游戏剧情不感人,我应该说以我观点,这款游戏丝毫没有利用纯粹的游戏表达那份感人,而只是文本和表演这些非游戏内容在感人。
最近由 树册 修改于:2018-04-13 17:13:20@树册:恩,那就看你对游戏的定义了。其实之前看你的一些日志,总希望从初始之源寻找游戏的本源和宏观的本质,但个人觉得游戏(尤其现在语境下的)本身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存在,或者说是一个集合体,尤其很多时候我们讨论语境中它特指电子游戏。如果你说文本和表演是非游戏内容的话,那确实很难讨论了。个人觉得这看起来是归总本质,实际上是做了相当程度的割离,这样探寻的本质对于目前的讨论没有什么意义。当然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了。
@MrUp:对,没什么意义,我纯粹是想吐槽这游戏。
最近由 树册 修改于:2018-04-13 19:35:30嘛,其实我还挺喜欢听人吐槽《去月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