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ienova 注
本系列来自台湾电子杂志《秘密读者》的游戏的叙事专辑。专辑以五篇长文分别以台湾单机游戏与新的消费模式、角色扮演叙事可能、同人创作、视觉小说、人机界限等为主题,共同讨论了游戏叙事话题下包括的种种概念。indienova 获得《秘密读者》授权刊载本文。
说故事给我们听的人
提起一部作品的时候,直观的联想通常就是作品本身。例如说个前面文章也有介绍到的《仙剑奇侠传》,这关键字引导到的记忆自然是大宇公司出品的那系列 RPG 作品──差异可能在想到的是画面解析度不佳的开山祖,或各方面系统都已大幅革新的续作;又或是十里坡剑神与挑战最烂酒神的经典事迹。这话乍听之下挺废话的──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要不然讲《仙剑》会联想到《金庸群侠传》或《轩辕剑》吗?可是我们现在要谈的例子就是:是的,确实存在着粉丝间谈到该作品,直观的联想并不会是原作本身的游戏。
这游戏的名称就叫“东方工程”系列,简称“东方”。一说起这两个字,这世代略为有涉入 ACG 圈1的应该都听说过,但很可能就连自称是该作品粉丝的人,都可能搞错“东方”到底是什么,许多言论甚至还颇令熟悉的粉丝们忌讳:「“东方”是一个动漫作品」,「“东方”到底什么时候才要动画化」或「“东方”的原作社团是 IOSYS2」等等。这几个说法各有其荒谬之处,但造成误解的原因并不是无理可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今“东方”藉由「二次创作」所发展出来庞大且丰富的衍伸创作,规模早已远大于原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就连系列的创作者 ZUN(粉丝间也称呼他为「神主」)曾经在访谈说,他原先打算只在的 Windows 版制作三部“东方”作品,也就是大约在2004年年出品的“东方永夜抄”后就暂告一段落,但是由于许多「二次创作」作品的诞生,连带的影响到游戏的销售与知名度,也让他多少意外地改变了这个计画,继续推出系列作品。
什么是「二次创作」?其实“三国”,“水浒”等作品,其实都是在漫长的传颂过程中,经过大量姓名已无可考的「作者」们删改增补一路至今,一位说书人。可能因为大家爱听赤壁之战,就加油添醋多讲些,于是就意外地创造出了三天取十万支箭的孔明传说二次创作。其实类似于这样的形式也有人会开玩笑:历史小说都是历史事件二创作品 - 不同的是,二创引用原作的内容,却不一定会想要继续贴在原作上方。创作纯粹改写再怎么样都还是会提赤壁,空城之类的经典桥段,二创的东西却未必需要这样的规模。尤其现今在创作技术较易取得,使得门槛较低的状况下,很多二创的东西都是出自于「同人」3之手,而扣合同人的发展,小而有亮点的作品就会成为创作的主流。今天一样说的是三国,可能主题既不是刘关张也不是曹操父子,而是一篇吕玲绮与貂蝉吵架,弄得吕布急忙找陈宫想办法摆平这「家庭纠纷」的短篇漫画──这玩意儿光是用想的就觉得与原作大相径庭,更不可能会觉得那桥段在罗贯中的年代有可能写出来。
所以既然要谈二创与同人,“东方”就变成一个绝佳的案例。这边可能得稍微澄清一下一个常见的错误:「同人「和」二创」并不相等,前者指较为偏向非商业形式,纯同好间的创作活动,后者则指向对作品的再创作两者的交集点在于,进行二次创作的时候,同人形式是较为普遍的。一来二创必然是得立于一个作品基点的再创作,因此在著作权抬头的时代,商业取向的创作单位要进行二创难免绑手绑脚(这是个 MARVEL 搞复仇者联盟都暂时征召不了蜘蛛人与 X 战警的年代啊);二来由于资讯的发达,创作技术变成门槛下降许多,举凡文字写作乃至制作 3D 素材动画(例如 NICONICO 影音网站上有大量由 MikuMikuDance 制作而成的小动画,想如法炮制也只需要熟悉该程式即可,而非像传统一样得学习绘图等许多精密技术),只要肯学就不难从各种网路资源下得到方法且资讯流通也有利于个人作品被放大流传,所以使得同人发展出的作品更容易获得回响。
关于“东方项目”原作
不过话说回来,解释“东方项目”系列为何声名大噪,相当困难。前述提过,一部作品在正常的思考脉络多半得从原作开始谈起,任凭我们怎么说二创是针对原作的自由发挥与想像,它都还是必须要有一个原作的支撑才算数。尤其若是客观地看待「热门」这个现象,总是会觉得还是要有一个知名度够高的原作品支撑,也才比较容易引发二创(例如“冰雪奇缘”这部电影要是没有大红大紫,也不会出现众多的<Let It Go>改编演唱,遑论这样改编后能够吸引到众多粉丝收看「ELSA 起厝 SHOW」,又为“冰雪奇缘”带来更多观众)。眼下东方的知名度很高,但一开始可不是这么回事。
“东方”系列诞生在 1995 年,不过现今提起的游戏部分主要在后来的的 Windows 版,也就是2002年发行的“东方红魔乡”才开始算起。在这之前的数款“东方”系列游戏一来知名度有限;二来 Windows 版后在游戏的各方面上品质都有明显的提升。ZUN 也曾经表明希望大家别在意旧版本(简言之,过去少作不堪回首);三来以二次创作而言,也都多半还是以视窗后的版本为主去改编,以视窗版以前的作品(通称「旧作」)改编的东西明显占较少比例。
既然是从“东方红魔乡”开始的,就来说说它。它是一款平面2D 射击游戏,玩家可操纵主角「博丽灵梦」跟「雾雨魔理沙」进行关卡,之中在每一关的 BOSS 战会遭遇到一个角色,并有简单的对话,透过游戏附的简介与对话中可得知,剧情上在说一个叫做「幻想乡」的偏奇幻世界里,某次突然起了莫名的红雾「异变」,于是两位主角便出动前往调查。关卡有一定难度但并不多,对话量也有限,关卡全破后有一小段结局的图文故事,大意是抓到凶手后弭平了骚动,幻想乡又恢复和平如昔,然后结束.──这就是“东方红魔乡”的大致游戏内容,而除了少数设计成格斗游戏之外,大部分都是像这样以少量的剧情搭配射击系统的游戏。每一代的弹幕射击系统会做略作改变,可是游戏调性和剧情含量一般都是如此,尤其更可能像笔者这种弹幕游戏的白痴,根本办法在规定难度中挑战成功“东方红魔乡”的 True End,使得完整剧情还得拜请 GOOGLE 大神才查得到。因此我才会说从以下作为出发点去思考“东方”系列的成功相当困难:它太有局限性了,故事量少,游戏性也很限制。精通射击游戏的玩家确实可能从中得到莫大乐趣,但这样的人绝对不能说有多普及。而 ZUN 虽然有绘制大部分角色的立绘图,可有人他的画风非常有「个性」,几乎不是时下 ACG 流行的画风。也就是这作品本身可能还算有一些亮点,光是依靠原作这些元素,很难想像这是一个知名且拥有广大粉丝的系列。
庞大的二次创作们
然而,虽然现在已经对当初有哪些核心同好们开始尝试不太可考了,但我们还是可以藉由一些经典案例,来看到成为东方系列的粉丝,与二次创作交会的过程是怎么开始的。“东方红魔乡”里头有一个角色叫チルノ,她是一只冰妖精,也是 ZUN 本人认定的笨蛋角色,她甚至笨到在游戏中最简单的难度时,某张符卡(类似射击绝招的游戏术语)有一块绝对攻击不到玩家的安全区域。于是像这样个一个笨蛋角色,喜爱东方的音乐性社团 IOSYS 就以此写了一首歌「チルノ的算术教室」(チルノのパーフェクトさんすう教室) ,歌词里写她被众人嘲笑笨蛋但她还坚称自己是天才,并列了一个无厘头的算术问题等等。本歌曲搭配了一个简单但画风可爱的短动画上传到 NICONICO 影音网站,然后,这影片成为该年度最热门的短片之一。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方”二次创作案例:它采用了部分“东方”原作品的素材(这里是角色设定与游戏配乐),但是创作出另外一个风格的新东西,且意外地广为流传,就像各种「MC 美江」或各种」幻美男佛舞」一样。“东方”这个游戏提供了素材,这些素材被引申成有趣的作品,而有趣的作品吸引到人们的目光,于是チルノ,IOSYS ,当然还有“东方”系列本身都因此打响了一阶知名度。尤其讲到游戏本身来说,它是个包含想当多元素集合的形式作品──除了提供故事文本,角色外,也提供音乐,绘图,游戏系统等素材,使得二次创作可以多元发展。本例就是音乐向的,其他还有许多社团也有在制作“东方”的音乐 CD,或以“东方”剧情脚本制作的动画(注意:这是同人制作,即便有传闻一些社团其实有业界人士相助,那仍然不属于「商业动画化」 ,衍伸出来漫画,其他类型游戏(RPG 改成之类的)等等。这之中又可再细分,例如音乐有社团走流行音乐风,有社团走重金属摇滚,甚至还有将“东方”的音乐改编成佛曲4的作品出现。而作品一多,就越容易吸引人的目光──想想就连改编成佛曲都有人作了,若认真要找,从这批庞大的同人乐手中总能遇到一个喜爱的音乐类型吧。
二次创作与原作间的平衡
如果有人因为上述影片,或者其他提到与“东方”相关的作品,因而开始对这系列好奇,于是稍微查找关于“东方”的各种资料,也大致就会发现“东方”「二次创作」与「原作」其实设定上有着不小的分歧。我们可以说如果走到这一步,这个人有很大机会几乎等同「入坑」,成为「东方厨」5预备军了──这时他就会看到很多矛盾的地方。拿「八云紫」这个角色的案例来说吧。她的原作设定上是幻想乡建立时就存在,属于元老级的贤者妖怪,因此年岁已高。但她并不介意这件事,也曾拿自己活得够久这件事情开玩笑。到了二创,她经常成为一位为年龄烦恼的老女人,只要一提到岁数的事情她就会抓狂,或者无时无刻想在旁人眼中制造出她很年轻的形象(例如变身成小女孩,换上学生制服,一说她是 BBA6就会抓狂等等),搞得场面看起来很滑稽。
这个例子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它既取“东方”原作的设定来改编,可是又颠覆了原作里她表现的形象。然而,一般作品的原作者如果看到创造出来的角色往一些和原作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方向发展,可能就有些微词了──原作者 ZUN 倒是不介意,他虽然在创作“东方”系列有些一次设定,但除了角色种族和职业之类是订死的,其他很多项目都暧昧不清。代表产物就是类似设定集性质的书籍“东方求闻史记”与“东方求闻口授”,这两本书在设计上虽然是 ZUN 本人亲写,却设定这两本书的内容是一位“东方”系列的角色看待其他“东方”角色的心得之作。因此尽管书上记载的是一回事,那仍可能被安上「该角色未公正地描写其他角色」的口实。于是任由粉丝天马行空去填补的地方就很多,而只要一个设定有趣,受到欢迎,这个「新」设定就会慢慢成为粉间的共识。所谓的「共识」是说,例如在看到八云紫这角色装年轻的桥段,能马上反应这大概是个偏搞笑的地方,而意识到这一点并不需要知道八云紫的原作设定并非如此。说得直接些,也就是在认知这样情感的过程中,一次设定反而变成未必需要知道的先决知识。
这现象在角色或故事设定上还算比较得凭依原作,如果是放在音乐或其他形式的创作上,这样的联系将会更低。毕竟任何人都不用非得听过游戏的原始 BGM 版本,就能在听过一首“东方”同人歌曲后,有直观的好听或不好听的感受,完全没有得要「知道梗」才能会心的情况。粉丝们在记下一首歌曲的旋律之后,当另外一首同人歌采用相同的 BGM 改编,就更容易因为某段旋律相近有共鸣感,至此,这个阅听者可能依然没有听过,或者对原 BGM 的印象较为薄弱。当然,因此回头去听原 BGM 也是可能发展之一但这边的重点在强调:。由于二创的蓬勃,使得粉丝们可能只需理解二创的设定尽管二创本身就是由原作而来,没有原作就没有二创,可是就一个粉丝而言,却不一定需要知道这么多。
于是整个体系几乎可说是在兜圈子:由“东方”原作带领下出现了第一批粉丝与“东方”二创,“东方”二创造就了第二批粉丝,两批粉丝们因为对较为有趣的设定进行二创作品或回响,直接或间接决定二创设定的走向。然后“东方”本作继续系列续作,新角色新剧情新关卡新音乐又重新加入,继续刺激这个循环的化学变化,直到如今都仍在持续着以一个人为单位,他可能会站立于这回圈的其中一角:他可能对一设和二设都熟悉无比,他可能以为“东方”是部动漫作品(因为他看到打上“东方”字样的作品都是漫画和动画),他也可能是特别对“东方”某几个社团的音乐作品有研究的人,放到整个体系来看这都是必然的,这体系伴随着所有相关人士,形形色色的粉丝与创作者兼具,且还会继续发展下去,就连「神主」ZUN 也难以预测,因为在这样系统中,他也只算是“东方项目”资料库的协力者之一。
注释
- 动画(动画),漫画(漫画)和游戏(游戏)的头文字缩写.↩︎
- 创作东方音乐 CD 的知名同人团体,该社团的许多歌曲如チルノのパーフェクトさんすう教室,魔理沙は大変なものを盗んでいきました等,都是 NICONICO 网站上的热门点播影片,所以曾一度令一些还不了解的人误以为是东方世界观的原创作者.↩︎
- 原意指一群兴趣相同的同好们,在 ACG 圈泛指非商业取向,而是出自于兴趣或偏小规模嗜好而进行的创作行为,例如「同人志」就是指偏独立创作的平面刊物.↩︎
- 详见 NICONICO 或 YouTube 上的影片「法界唯心」,「伤林果」.↩︎
- 本来如「脑残粉」一样算是带有贬意的词,亦有「东方厨自重」的配合成句,不过随着时间累积越来越被许多东方迷们拿来自称的话语.↩︎
- 日文ババア(老女人)的罗马拼音缩写.↩︎
此生无悔入东方,来世愿生幻想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