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叙事张力

作者:CoryluS
2023-08-06
13 9 2

这是一张来自视觉小说游戏《我没有买这张票》(I Did Not Buy This Ticket)的截图。画面中,司机身着红服,五官模糊,端坐在被阴影笼罩的巴士中;司机脸上,一只程式化的眼睛平静地看着玩家,似乎有所指引,又似乎没有意义;车外,楼宇间的窗户交叉排列,整个空间仿佛被扭曲一般,发出阴森的谄笑。你可能会因强烈的颜色对比感到紧张不安,也可能看到了那只程式化眼睛而倒吸凉气,又或者感觉背景窗户里好像有双发着青光的眼睛而毛骨悚然。进而,你联想到生活中遇到的恶意瞥视、某个诡秘都市传闻,以及独自乘坐最后一班公交的经历,甚至是追问你毕业论文进度的导师……

无论作何联想,你都会发现——这些情绪波动和所思所想,全都是由那诡异、失真、超乎常理的画面引发的:在日常生活中,你不可能看到如此扭曲的窗户、对比如此鲜明的色彩,以及……如此简单、朴素,却又摄人心魄的眼睛。这就是拼贴艺术的魅力——在混沌碎片中创造秩序,赋予事物独特的审美意义,为观者带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奇妙体验。

20 世纪以来,拼贴艺术已经通过架上绘画、工艺美术、装置艺术和数字媒体等形式完成了多媒介的应用转向,并彰显出其作为大众文化的价值。现在,这种艺术也开始向游戏领域进发,试图在广袤无垠的游戏叙事里站稳脚跟,引爆诡异又迷人的文化炸弹。

一、拼贴艺术的基本形态

拼贴艺术源于 20 世纪的立体主义,发展于现代艺术浪潮和商品文化思想之中,是艺术家们普遍使用的一种在平面上组合纸张、图片、画布、木板等多种元素的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英国著名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 1922-2011)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通过剪贴方式,将商业文化的视觉元素组合成对社会流行取向的描述或调侃;美国艺术家贝蒂耶·萨尔(Betye Saar, 1926-)的作品《黑女孩之窗》通过将带有意味的符号与社会热点关联,深刻讨论具有重大文化背景的主题。

汉密尔顿作品的拼贴图片来源于杂志

《黑女孩之窗》中的图片被拼贴于木框上

通过两幅作品可以发现,拼贴艺术作品的基本构成元素通常包括图像、文字和物质材料三种。身材姣好的男女、黑色女孩和月亮星星属于图像;海报上的标语和漫画式对话内容属于文字;物质材料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图像、文字的质料源和表达媒介,例如杂志纸片与木框。这三种元素可以自由取材于现实物质,也可以脱胎于假想观念。

为什么这些艺术作品能够迅速抓住观者眼球,令人沉迷其中?究其原因,是它们将原本断续的、碎片化的、甚至毫不相关的情节粘连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诡异、违和,却似乎有内在关联的情景,使观者不断思考作品想传达的信息,挖掘深层含义。从视觉特征角度来说,元素经过快速、连贯、有节奏的剪辑排列后,会创造出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场景,进而产生具备独特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的表现效果,引人入胜。

随着商品化、技术化的信息互联社会使生活节奏加快,每个人都试图踊跃地表达思想。拼贴艺术那灵活自由的形态,以及可以被多样化媒介应用的特点,完美符合人们的需求,因此它逐渐成为了展现个人思想的便捷手段。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领域用拼贴艺术表达自我意识。

20 世纪下半叶,几乎大半个艺术圈都在使用拼贴艺术表达思想。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汉娜·霍奇(Hannah Höch, 1889-1978)、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 1903-1972)……随着众多艺术家不懈地在技法、材料和思想深度上进行探索与交流,拼贴艺术开始向更加多元化、非传统化的方向发展,并被应用于各种艺术领域:平面设计、雕塑装置、照相摄影……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你所知道的任何艺术领域都有拼贴艺术的身影。拼贴艺术不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已经实现了由形式上升为观念的自我完善,成为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所谓“形式上升为观念”,是一种外在的升华,从某种具体应用场景趋向多媒介化,其形态可以适配各种门类和领域,从而本质上成为一种表达叙事内容思想内涵文化价值的工具。

巴巴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描述消费社会特性的平面设计拼贴艺术作品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经典塑像拼贴艺术作品《苦艾酒杯》

自然,电子游戏也能自如运用这一工具。这便是本文要讨论的核心——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形态特征、叙事原理和叙事方法。

二、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形态特征与叙事原理

电子游戏是一种强调沉浸式互动和多重叙事的新媒介形态,一款游戏通常包含文学、动画、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如果游戏采用的艺术门类所对应的方法(文本叙事、镜头剪辑、视觉图像等)具有拼贴艺术形式的形态特征,我们就暂时将其称为拼贴艺术形式游戏。其拼贴艺术部分具体呈现于视觉和叙事两个互为表里的层面。前者重视形式,是最先进入玩家视野中的表层内容;后者重视内涵,是需要玩家解读表层内容后才可以获取的里层内容。

例如《人类动物园》(Human Zoo)就将与整体场景完全不适配的“眼睛”附着在背景之上滚动,让玩家感到被窥视。眼睛作为文本信息“被窥视”的视觉化物品,被拼贴于叙事空间“诡异肉林和粉色肉块”之中,属于对游戏文本叙事的拼贴处理。

《人类动物园》中有关“第一层层主”的隐藏剧情

《迷幻粘土》(Isolomus)则将各种小块泥塑按钮作为拼贴物,暗示昼夜变化以及对应时间段能进行的活动。左上角的邪笑太阳暗示着当前时间,每个泥塑按钮的符号分别代表一段动画剧情,点击按钮便会执行对应的日常活动。在象征时间的“太阳”和象征空间的“石块屋”的时空限定下,各动画剧情被组合为一段较为完整的情节,描绘了主角一天的日常生活。这可以视为组合游戏中平行蒙太奇的拼贴形式。

《迷幻粘土》中玩家早上选择洗漱的过程

《无尽空虚》(Endless Empty)直接运用拼贴艺术风格的视觉图像,用硕大的“嘴唇”覆盖人物头部,意在弱化人的特征但强化象征发声功能的“嘴唇”,从而与游戏的录音棚场景相呼应,达到平衡主要和次要叙事对象,创造概念空间的目的。

《无尽空虚》中,主角回忆自己从事音乐事业时的录音棚背景

虽然上述游戏使用拼贴艺术的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但也有共通之处——它们视觉层面和叙事层面的内容似乎非常独立,像碎片一样分散在游戏画面中,却又不可能脱离叙事场景进行解读。以《无尽空虚》中脸上被嘴唇覆盖的人物为例:他们的色调与生物特征很明显不符合现实,给玩家很强的割裂感与陌生感;尽管过于违和,但两张嘴又在暗示场景的属性,符合游戏的叙述逻辑,是游戏整体叙事的一部分。这种似真非真的纠葛感正是开发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引导玩家收集碎片化的信息,将其组合为隐蔽的叙事情节,从中传递开发者预定的叙事意向;或者把叙事情节的解释权留给玩家。

综上,我们可以提炼出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视觉层面和叙事层面的核心特征——元素的碎片化。开发者可以通过组合、分解和替换各元素创造出多元内容,带来新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意义。

上述游戏中,区别于场景风格的眼睛、带有独立意味的泥塑按钮和超现实风格大嘴巴都具有碎片化特征

如此一来,便涉及到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叙事学特征问题。如果将元素拼贴在一起就能够称为拼贴艺术形式的话,那么当一款游戏包含碎片化文本、采用蒙太奇剪辑手法或者将视觉图像混合叠加,就可以说它和拼贴艺术形式一样具有特定的叙事原理吗?

难道只要将碎片化元素拼贴起来,就一定能够产生叙事内容?

从理论角度来说,确实如此。因为这些元素都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宏观、抽象和学理化的概念——“超文本叙事空间”中进行解释。超文本是指将各种元素——包括文本、图像、音乐、镜头语言等信息——非线性地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多维度叙事结构;叙事空间是叙述时语言的能指层,即具备技巧和叙事功能的空间,可以简单理解为涵盖一切有关表述方式的抽象集合。超文本叙事空间不强调碎片化元素的本身性质,而是连接各碎片元素的方法。各元素只要拼贴于这个空间中,就超越了自身文本的固有含义,具有空间内的整体叙事意向和内容主题。

我们可以用经典的《超级马力欧兄弟》来理解超文本叙事空间。

你轻松通过了关卡 1-1,准备钻入面前的绿色水管。钻之前的背景是蓝天白云、红砖城堡——充满诗意,你欢天喜地;钻进去后则要面对肮脏泥土与板栗仔军团——充满敌意,你只想叹气。

钻进水管前后的场景

这两个场景都是具有特定主题的叙事空间,空间中的建筑、物品、怪物、色彩是具有相应叙事情节的元素内容,可以被视为叙事单元;欢喜、叹气是玩家品味同一叙事空间中各种叙事单元相互集合、拼贴后所引发的情感;水管连接了两个叙事空间;钻水管行为就是从欢喜转变为叹气的方式,也可以视为拼贴两个叙事空间的方法。

具有叙事情节的元素——叙事单元,和连接它们的拼贴方法

从欢喜转向叹气的过程是一种超文本处理方式。在拼贴艺术作品中,碎片化的元素可以被看作超文本叙事空间中的节点,而它们之间的组合和关联则构成了超文本链接。

正是在这种适用性极强的广泛定义下,所有的元素叠加似乎都能够成为碎片化拼贴叙事。但需要注意的是,碎片化元素的叠加、拼贴之所以能成为叙事空间的一部分,是因为它们确实在叙述情节,只有具有叙事内容的元素才能够成为叙事单元。但实际情况也取决于碎片化的元素是否与叙事主题相关联,倘若不能,那么该元素可以视为不具备叙事单元属性,或这种拼贴式处理方法并不优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至此,拼贴艺术形式的叙事特征大致明确:有情节的碎片化元素将组合在同一叙事空间中进行共同叙述。无论是艺术家、摄影师还是游戏开发者,为了使叙事主题能够基于拼贴艺术形式进行叙述,通常会将同一叙事主题下的情节分割为多个碎片化元素,使其符合拼贴艺术形式的叙事特征。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拼贴艺术形式游戏不过是把这个东西拼到画面左边,把那个东西贴在画面右边。但是回想一下上述游戏,在视觉元素的外在形式之余,它们反常理的构图、形象、排列规则是否同样吸引着你?换言之,拼贴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义和情感,这超越了视觉元素拼贴所产生的官能冲击。

三、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叙事方法

碎片化的叙事特征如何让人从反直觉、超现实的内容中体会到丰富多样的意义和情感价值?这就要涉及拼贴艺术形式游戏常常使用的空间隐喻和视角转换方法了。

空间隐喻是指利用玩家对空间元素的视觉经验和心理认知,将抽象的概念或信息转化为具体视觉形象的艺术叙事方法。在拼贴艺术形式游戏中,开发者有意味地编排不同图像元素在画面中的布局、相对位置、大小和数量,创造出具有暗示性的视觉叙事空间。例如,在游戏中添加一些死树、骷髅等象征死亡、重生或转变的元素,可以帮助玩家形成对这些主题的印象,并引发思考;将人物放置在画面中央或更加醒目的位置可以强调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将不同图像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态和关系,则能够传达更加复杂的主题和观点。

在指向点击类解谜游戏《杨桃头》(Karambola)的结尾,玩家通过了各个水果人的关卡,来到最后的解谜部分,即将彻底消灭象征着消极想法的黑鸟。通过点击九宫格,调节方块位置,便可以组成合适的图案,触发过关动画,出现结算画面。由水果人、鸟型方块、九宫格等碎片元素构成的场景交代了这个叙事空间的基本布局:鸟型方块位于水果人脚下,通过黑白对比显示出影响区域的范围,方块与水果人的大小差距和覆盖面积隐喻消极想法的强大能量,或表示水果人的经历或多或少源于相似的消极想法。出现结算画面后,鸟型方块的真身黑鸟显现。黑鸟和水果人描绘出一个带有纵深关系和远近距离的叙事空间,使这些分散的、表达不同内容的叙事单元更加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水果人克服了消极想法,直面黑鸟

《我没有买这张票》(I Did Not Buy This Ticket)的哭丧场景则处理得更为巧妙。花朵被零散地拼贴在写实风格浓厚的场景中,不同受光情况暗示了多光源布局,彻底将葬礼转变为带有超自然意味的叙事空间。在这病态的空间中,开发者将近景花朵做景深处理,拉开前后纵深关系,使玩家视角与主角视角同步,从而提高叙事空间的交互性。

《我没有买这张票》开场的哭丧场景

《奇怪的电话》(Strange Telephone)与前两款游戏不同,碎片化元素并非小物件,而是场景。游戏含有一个由多种风格迥异、内容独立的剧情场景碎片拼贴而成的庞大叙事空间。玩家可通过碎片场景边缘或主页面拨号屋在不同场景间转换,获得推进游戏的关键信息。

在《奇怪的电话》中,可通过拨打电话或移动至边缘在场景间穿梭

无论是水果小人、花朵,还是更大的场景,所有碎片内容都会被放置于一个整体空间之中。玩家可以根据空间的主题,去解读碎片化元素,了解游戏的情节和情感,完善对叙事主题的认知。一方面,这显示出碎片化元素并不受限于种类或大小,重点只在它具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只要游戏的某件物品从属于一个更大的主题,那么它就有可能是宏大叙事中的一部分。

从空间隐喻角度来看,叙事空间中碎片元素的排布通常反直觉,具有神秘色彩,因此玩家需要解读这些元素的组合、相互关系和所传达的主题。这种隐喻可以通过象征性的元素、强调特殊性的布局和组合以及表达复杂主题和观点的视觉形态引起玩家注意,从而使游戏显示出叙事张力和吸引力。

视角转换是指通过改变物体的视角或视点来传递不同信息的叙事方法。开发者可以改变同一个元素的角度和方向,使玩家从不同视角观察,获得多重视觉信息;或者将不同元素做并列或跳转处理,从而拓展游戏的意义和解读空间。比如在一个任务中,玩家需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场景,找到隐藏拼图碎片,这既提升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能够使玩家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游戏。

锈湖工作室的指向点击类解谜游戏《方块逃脱合集》(Cube Escape Collection)是运用视角转换方法连接各叙事空间,支撑解谜深度的范例之一。玩家被困于一个方形空间,需要与各种物品互动,寻找逃脱办法。通过点击屏幕里左、右、上三个方向的箭头,可以在五个场景间跳转,完成视角的转换。其中,碎片化的场景与各场景中碎片化的交互物品相互关联在一个空间之中,使“被困”和“逃脱”的主题愈发鲜明,明确了游戏的解谜主线。

《方块逃脱合集》场景的各种碎片元素在视角转换下获得不同的交互可能性,在整个解谜空间中相互关联

视角转换可以突出、对比、补充或深化叙事对象,进一步吸引玩家注意力,激发玩家的想象力,并增强参与感。也就是说,改变视角能够使玩家获得更多信息,从而将玩家的关注点向碎片化的叙事内容转移,引导玩家解开谜题;或是发现隐藏线索,参与到将碎片拼贴为完整叙事内容的过程中,感知游戏的核心叙事情节和叙事意向。

空间隐喻和视角转换既体现了拼贴艺术形式的碎片化特征,也涉及叙事学上有关非线性和多义性特点的论述。开发者可以通过巧妙地组合和变换图像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叙事空间,引导玩家以多样化的方式来理解和感知作品。

两种方法的核心要义说明,拼贴艺术形式游戏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让玩家阅读碎片化元素中的叙事信息,并解读它们的意义。在不断地收集、阅读、理解这些碎片元素之后,所得的拼图越来越清晰,游戏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更高层次的观念逐一浮现。也就是说,在拾起碎片元素时,我们就已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叙事空间中,它既有特定的叙事单元,还提供了解谜路径。在循环往复的探索后,所有碎片终于拼贴完毕,这便是玩家获得的最终物品——开发者想表达的叙事内容和内涵。至此,我们明白为何那些碎片元素如此神秘、散发着张力——在更宏大的视野中,它们就是终极秘密的一部分。

也可以用学理性更强的定义做归纳:拼贴艺术形式游戏以空间隐喻和视角转换等方式传达叙事性信息,玩家通过阐释这些信息理解开发者想传达的内涵和情感,这一过程揭示了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叙事张力。

总结

通过分析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形态特征、叙事原理和叙事方法,我们基本了解了该类型游戏如何通过空间隐喻和视角转换传达信息,以及传递、突出、深化内涵和情感的机制,并且能够感受到游玩拼贴艺术形式游戏所获得的参与感以及审美体验。

从特征和内涵来看,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叙事张力是曲折和潜移默化的,被隐晦地藏在各个角落。游玩时,玩家总是会被这种叙事张力吸引,进而不由自主地思考游戏的深层含义。

这能给我们两方面启示:

其一,根据叙事张力与实际叙事情节的关联程度,可以描绘出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轮廓。如果一款游戏的拼贴形式能够体现非线性、碎片化的特点,说明它具备拼贴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如果游戏的空间隐喻或视角转换具有互文、多媒介化和多义性的特点,说明它具备拼贴艺术的叙事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游戏所使用的碎片化叙事单元具有深刻的叙事张力,并且能够在与主题相对应的叙事空间中得到充分解释,那么它便是一款优秀的拼贴艺术形式游戏。

《我没有买这张票》女主的拼贴艺术形象,不同面孔的隐喻内容与游戏叙事情节的变化紧密联系,体现出优秀的意向阐释和叙事张力

其二,拼贴艺术形式游戏的潜在价值远不止于形态上的多元性和技法上的特殊性,而是能为游戏叙事开辟一片更为广阔的释义天地。在过往的线性叙事游戏中,玩家要根据游戏指引探索世界,游戏情节的释义被限制在有限空间内;而应用拼贴艺术形式后,叙事变得碎片化、多义化,玩家在各种看似不关联的情节之间反复跳跃,才能知晓游戏的叙事意向,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玩家的能动性,产生远超游戏叙事的独特意义。相比于线性叙事游戏,拼贴艺术形式游戏具有更多释义余地,能够为更复杂的叙事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可能性阐释,增加游戏潜在的叙事魅力。

近年来,很多解谜类、冒险类游戏在游戏交互、剧情等环节使用拼贴艺术形式,以提升艺术性;而视觉小说类游戏则多在美术、音乐等方面展开实验性尝试,将拼贴艺术形式融合至叙事情节中,创造出独特的游戏体验。随着叙事工具的不断进步,拼贴艺术形式游戏也将进一步突破传统叙事模式,与更多艺术形式交叉融合,创造出更加复杂、综合的体验,引领玩家进入形式更丰富、意义更多元的游戏世界。


封面:《我没有买这张票》游戏截图
*本文内容系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indienova 立场。未经授权允许,请勿转载。

CoryluS 

2024.4.24 发际线后退了2.98cm 

参与此文章的讨论

  1. 亚热带飞鱼 2023-08-07

    很棒的内容~

    • CoryluS 2023-08-07

      @亚热带飞鱼:
      谢谢!!!!!

您需要登录或者注册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