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程 2022-03-16

    我好蠢,把“第2幕”做成隐藏关不就两全了嘛。

  2. 像素罐头FF1 2022-03-16

    extra,一周目或成就解锁。

  3. π 2022-03-16

    十五分钟感觉还好
    游戏我总感觉需要一个大脑和虚拟世界完成精神连接的过程似得
    会担心别5分钟精神通路还没建立好呢就结束了 哈哈
    另外知道你还在继续做着,挺好的

    • 方程 2022-03-21

      @π:我翻查了一下,没找到有“5分钟”那么短的。RPG Maker作品最短是“15分钟”,通常是“30分钟”。估计只有试验性作品能挑战“5分钟”的极限了。

    • π 2022-03-23

      @方程:让我想到以前玩《不可不玩的250个独立游戏》这样的书里的游戏时,当时确实有贼短的,但一般短也就5分钟左右(不过像老太太走路的《墓园》,像《烧绳子》这种一瞬间甩包袱的,似乎算是少于5分钟的)

    • 方程 2022-03-23

      @π:原来有过那样一本书啊!撰稿者里有彭必涛和乔晓萌噢!

    • π 2022-03-24

      @方程:是啊 前两天我还重新又翻开了
      想起来当时第一次看的时候,除了乔晓萌以外的那几个人我都知道是谁,就不知道她,但也没在意,后来就忘了

      这次一看发现还有熟悉的名字的新发现!就感觉时间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东西,当带着新生活新体验重新回到过去,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新风景了
      另外也会感叹原来那会儿乔已经在关注和参与国内独立游戏文化相关的实践了,就感觉挺酷的,也会感觉如“该被人知晓者,早晚也会被人所知晓”。

      最近由 π 修改于:2022-03-24 22:19:00
    • 方程 2022-03-25

      @π:对吧,在现代,想像个真正的犬儒一样“无功无名”度过一生,实在太难,不如放开胸怀做自己想做的,别人喜欢贴什么标签,其实都无所谓,我是直到去年开始才这样看自己的。

    • π 2022-03-25

      @方程:确实,这么一说蛮有启发的
      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概括过类似的心态,他用“王者状态”一词来形容这个
      我自己关于这部分的相关想法补充大概是 “避开不必要的干扰的同时,充分享受的去挖掘自己潜能”

    • 方程 2022-03-25

      @π:“挖掘潜能”有点儿夸张了,大部分时候,都只是“要回贴吗”“要发贴吗”“要怼人吗”“要找茬吗”“要逃跑吗”“要作笔记吗”之类的琐碎小事而已。

    • 方程 2022-03-25

      @π:说难听点是“标签”,说好听点就是“身份认同”。跟别人谈游戏久了,多了,渐渐地你也会觉得自己是个玩家,别人也会渐渐觉得你是个玩家。和女性主义啊精神疾病啊之类的思潮一样的,“玩家”也越来越有意识标榜自己是玩家了,越来越讲究群体意识和认同感了。21世纪是身份政治的时代嘛。

    • π 2022-03-25

      @方程:这似乎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词语确实容易偶尔被赋予额外的含义呢,但可能对自己来说就要看这种含义是否对自己有足够份量、意义了
      感觉小时候和几个哥们围着自己家电脑一起通关一些游戏,一起琢磨一些游戏里的某些事情,一起通过游戏获得想法,一起把一起玩游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状态就很本质,觉得就像这样继续生活就好,就像那时候也不会去想自己是不是玩家..

      但确实是有人不玩游戏的,可能有时候“玩家”与否的词语的使用只是方便把这种不同区别出来,不过,就像你提到的,可能当这么去用这种词的时候,确实就和身份政治的存在有某些呼应某些联系了(划分人群、标榜差异)

      那么人的某种潜能或许也可以是【我也能玩游戏】?哈哈 我乱说的
      (我潜意识里可能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玩游戏的,或者至少发现我也能享受游戏)

    • 方程 2022-03-25

      @π:我尝试过使用Project1论坛,行不通,再之前试过游研社,机核,奶牛关,篝火营地,游戏时光……全都行不通,只有在indienova能呆久一点,但最终还是行不通。无论在哪,我都是个异乡人(alien),是个孤儿,没办法,家里蹲大概都是这样的吧,脱离社会太久了嘛。只能适应了。

    • 方程 2022-03-26

      @π:咳咳,扯远了。总之,重要的不是有个归属,而是有个梦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问题是,人的梦想和喜恶不是生而有之的,我属于“完全没有梦想”的那一类人。现在我只希望能完成这个游戏。不是因为自己想做,只是因为答应过某人罢了。

    • 方程 2022-03-26

      @π:在indienova留言评论,总难免感觉尴尬,站友们习惯默认方程我也是一名开发者(例如本贴……)我一直都想不到什么特别有效的方法防止误会,只好……不太介意了。另外,最近我在日志区发的“非游戏”话题太多了,感觉也有点对不住管理员。我也搞不清indienova是否鼓励用户发“非游戏”的话题。

    • π 2022-03-26

      @方程:偶尔会有个猜测是 [网络上社区用得多用得腻了之后,网络社交接触程度和关系连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许最终某个归宿可能都是脱离,或者隐蔽]
      自己是感觉啊,网络好是好,但用多了,某些虚空的感觉也是伴随着增长的,怎么平衡是门学问,规避也是门策略(我前面说的避开不必要什么的,一部分意思就是来自这里)

      旧博客时代的空间感还是朴素的,寒舍里喝茶,邻里串门,社区化和信息动态功能流行之后,公共场所的感觉就多了,人身体、空间上的感觉会不一样也是难免。
      另外,跟群体不混在一起、不混圈,不是挺酷的么,你似乎是接受的,但表达起来又给我感觉好像隐有纠结似的哈哈(不过前面你说最近想明白了,应该是以前有点纠结,最近开始学会不在意了吧)
      词语(标签)应该也是先有了行动,后来再出现来描述行动和特征的么,游戏一做可能不是开发者也是了,不想是也是了,没辙 哈哈(但 是或不是 ,对很多人来说应该也都不重要呢,关键还是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之类的....)

      最近由 π 修改于:2022-03-26 09:44:44
    • 方程 2022-03-26

      @π:我是在2015年退出微博和知乎的,那之后,抖音斗鱼陌陌之类的东西一直没用过。2020年开始,我总隐隐感觉抖音(TikTok)似乎很流行,农民工和外国人都在用。

      我很想知道,你认识还有什么人是像我这样的吗?我永远不会知道身边还有多少人是家里蹲。家里蹲都很低调,不会跳出来告诉你他们在哪里、有多少人、在干什么的。脱离社会最大的困扰就是你无法知道你到底脱离到了什么程度。我这两年来也读过一些社科书,但研究内容都是“盖棺定论”式的,就是说,讲的是上一个十年的社会状况……

      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当代田野生态研究比所有事情都重要。

    • 方程 2022-03-26

      @π:是或不是,对我来说还挺重要的。

      为了不让别人认为我是作者,我宁可不写字。从前我很喜欢写日志更新博客,但写着写着,别人把我当成博主了,所以只好停手……很痛苦,我一直想不到任何办法控制别人的看法,很痛苦,现在我也只是“把所有的人当成无关人士”而已,也不知道这种办法能撑到什么时候,很痛苦,很痛苦,无药可解的痛苦。

      其实,世上确实有某些事,你做了,别人也不会认为你做了的。例如打电话,无论你打了多少次电话,一般人也不会认为你是个“电话粥专家”(如果你从来不打电话,别人倒是会认为你是个“不用电话的怪人”)

    • 方程 2022-03-26

      @π:顺便一提,我当时上Project1论坛,也是很不愉快,我发现,坛友们很理所当然地就把我当成了RPGMaker作者。因为Project1论坛是RM专题论坛?

      在贴吧、豆瓣和油管的时候,就不会这样。无论我怎样做,呆多久,别人也不会认为我是个“贴吧用户”“豆瓣网友”“油管用户”。但最近,我在异度之刃贴吧和电锯人贴吧经历了一段不愉快,我发现那两个吧的“群体意识”很强,他们都有一种“我是异度神剑/monolith粉丝”、“我是电锯人/藤本树粉丝”的自我认知。结果,我又呆不下去了。

    • 方程 2022-03-26

      @π:如果是我,我创作过程中遇到一个难题,例如,不懂怎么在RPGMaker用脚本写入变量,我就绝对不会上网提问,也不会去搜索别人写的教程。教程都是人写的,阅读人写的东西,我就感觉恶心。

      很多人就是不明白,甚至会推荐我去哔哩哔哩订阅某个主播的视频教程,甚至会鼓励我添加某个QQ群微信群。“因为那样做学习效率高”,简直本末倒置。如果他们所谓的“学习”就意味着要阅读人写的东西,我宁愿从今以后不再“学习”。

      我估量,那些人大概是把我当成是夜神不说话或者疯王子了。

      该怎样做,才能让别人理所当然就明白不应该推荐我加群呢?没有办法。今天解释了,他们听懂了,到了明天,又有另一群人重复做出一模一样的事。根本就没有办法阻止别人。

    • 方程 2022-03-26

      @π:一旦别人产生了“你是作者”的认知,别人就会觉得“你想创作”,连带着很多群体偏见就来了,甚至从来没有哪怕一个人问问我那个最基本的问题:“你想创作吗?”

      那些热爱创作,对这个标签太有感情的人,永远不会想到提问这些最基本的问题。
      他们早早就已经代替对方默认答案是“想”了。

    • 方程 2022-03-26

      @π:如果阿派你也是热爱游戏的那一拨人,你可能也很难理解我是多么憎恨游戏、厌恶游戏人吧。

    • 方程 2022-03-26

      @π:那种“小时候哥们围着电脑一起玩游戏”、“博客邻居互相串门”只是别人的一种想象而已。我没有过那种经历。但现在为了写故事,我必须想象、虚构出那种经历具体是什么样。必须先有经历,才能对它展开谈论和评价啊。这种虚构的过程实在太痛苦了……

    • π 2022-03-26

      @方程:不用你说的那几样东西的话,比如我,而且我还平时上班呢,个别同事也是这样的(btw 也经历过用而渐退的经历,时间点跟你差不多)
      网络社区几年前没像现在这么少用的时候,一些网络上的朋友也有这样的,但还是偏少数,毕竟类似策略有点隐居的意思,一般人不一定接受得了?但凡事也可以拆开看代价和价值
      其实我是感觉这个和家不家里蹲关联可能也不是特大,我自己的感觉是做创作的人里采用类似策略的似乎相对多些,或者是关注学习方法之类元知识的人——毕竟有如早些年的《浅薄:互联网是如何毒害我们大脑的》以及近些年的《深度工作》这里书也在不断提示大家类似的话题(相当于也推荐了类似的策略)
      接触这些的人会在方法论上得到某些支持?当然,这类例子动机上可能跟接近某种实用主义的出发,跟出于厌恶感或者性格角度出发可能还不完全一样,但应该也有某些重叠和相似之处..

      想来以前用博客的时候,感觉看到其他博友,还是会觉得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大家在记录自己或者精营自己的虚拟空间的这种感觉。
      我猜想,会不会被当成作者,可能和写的东西以及怎么写估计有很大联系?
      举个例子就像是写个steam评论这种事儿,有的人就会写出来的东西特别像给编辑部写的,而有的人就不是,可能很放松或者很随笔,很个人视角。
      我一直在观察类似的情况,也有想过,这想必跟写东西的人,采用什么格式,什么心态,什么预设立场,对读者有什么预期,都是有不少关系的。
      所以也是说回前面那个感受了,很多时候都是先有了行为,标签才跟着飞过来的,可能没法避免。自己虽然有时候被别人给定义了可能“挺冤枉”的,但有时候这可能也是一个像镜子一样的东西,能反射给自己一些信息,帮助自己知道为何如此,或自己如何...

      不过,我倒是体会到你表达里透露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你其实不在意自己觉得自己是不是,而你似乎更在意的是某些人在意你是不是(这些人可能也是你所在意的人?而不是与之相对的”无关人士“?)
      而我前面留言其实想的是,”很多别人其实并不在意你是不是,他们更在意你的作品怎么样“
      所以这可能就像是那些话题了,像是人怎么选择自己的伙伴,怎么选择自己的观众,作者为什么人而创作之类的了... 如果无法控制自己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许可以多优先考虑如何去关注那些不太在意自己的人,而不是那些在意自己却让自己感到难受的人?

      另外突然想到一个感悟:网络账号本身可能可以比喻为我们精神实体的一个马甲,然而,当一个马甲上承载了太多的自我,以及历史之后,它就会产生某种转变、融合? 这种时候,或许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和马甲之间关系和相处之道的机会啊
      这里也想到,作品和生产行为,可能之所以被认为有意思,被人在意(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创作者),可能也是因为它们给了创作者一个独立于实体-马甲关系之外的通路, 或者说它可以完全不依赖于马甲-实体的既有关系呢(尤其是这个网络时代)


      所以说回去,如果你不会觉得你的网络账号方程代表你自己的话,你还会被别人对”方程“的评级感到困扰吗?
      至少会多了一个选择吧..

      哦对了补充一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画画的人(CG艺术家)圈子里,以前是有偶尔会了解到一些水平特别高又非常低调的,感觉这样的人在那里很多,有的连自己的作品展示空间都没有,但可能蜗居在某个组织里,或者只用更小众的方式跟人交流。

    • π 2022-03-26

      @方程:刚看到新留言,哈哈挺有意思的
      感觉你好像也挺烦混圈型游戏开发者的啊,对应在画画圈是有一个叫做”社交型画手“的名词来描述的,当然这是属于一种批评式称呼了哈,毕竟讲究技艺的领域都天然对扯皮、不专注什么的没好感的..
      不过你举例那类开发者我感觉也都是2015、16年后陆续才出现的类型啊,以前独立星球时代可挺不一样的,那些人现在当然也都存在着(有点像沉默的少数这类的话题了)
      但好像能明白你某些讨厌的东西了(除了你提到本质性的那部分)

      我的理解里提问的价值其实是更多为其他人做贡献了,类似于登山线路上用来系绳子的那种大铁钉,但大多数问题自然不用通过”交流“来解决(提问题也本身是一个交流行为,但价值在后续),不过我突然发现你似乎蛮习惯性的把一些像但不太一样的概念混在一起来表达情绪呢哈哈
      就像,加群学习=混圈式学习、社交式学习,发问=交流行为+类似写文章的网络贡献,读教程=看书?吸收互联网既有价值
      你给我感觉的其实还是更想表达讨厌前面的社交式学习(包括社交型创作者)但会把其他的不一定同等级讨厌的也一块掺进去,或许这样会更有情绪冲击力吧,不免显得杀伤力够劲什么的哈哈。

      其实之前也讨论过,就是世界上人实在太多了,每个都不一样,所以我一般看别人都挺淡然的,就是挺无所谓的,而且很多情感啊,领悟啊确实都是基于过往行动和经历才能拥有的,所以现实如此,有的也不是人靠意志能转移的,不如享受差异性的存在了。
      要么咋有人说得对自己真诚以及对作品真诚呢,一方面可能是说人本身就容易欺骗自己,久而久之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了,忘记自己是怎么回事儿了,另外一方面可能说得就是你前面那个意思,没有得东西硬去编得话,很难很痛苦的,可能自己己也不享受了....
      当然,基于驰骋的想象力围绕某些原则去构建体验,那可能还是另一回事了,我感觉是不同的作品需要调动的要素还是不一样的...(毕竟体验有限想象力无限嘛)

      最近由 π 修改于:2022-03-26 13:52:46
    • 方程 2022-03-26

      @π:我想起的一个是汉娜·阿伦特,她说过“先有作品,才有作者”之类的话,就像是说父亲要被儿子定义,这让父亲的地位很尴尬,另一个是苏格拉底对著书的厌恶和柏拉图对文艺的憎恨,他们都觉得话一旦被留在纸上,就会开始攻击作者,变成作者的敌人。

      作品是对作者的异化,这并不是一种罕见的观点,只是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我憎恨作品,所以宁可放弃其他的一切也要消灭自己留下的作品。其他人的想法很可能和我不一样,例如汉娜·阿伦特,她就很乐意看见别人随心所欲去解读她,例如太宰治,他宁愿消灭自己,让自己战败,也要留下作品,让作品胜利。

    • π 2022-03-26

      @方程:这种观点还挺生猛的,感觉也能给人带来一种启发,对我来说也挺新鲜的
      感觉这才是大千世界的奇妙啊,古往今来,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思想在流淌和传承的

      它们那会儿可能要是有互联网的话,我估摸着那几个人会不会用新马甲来偷偷发作品呢哈哈,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不署名,可能也就没有了被定义的负担了? 也感觉他们似乎也是想强调一种更本质的东西,即自己作品是独立的,不用非要和我自己产生什么联系... 如果崇尚这样这样可能也挺好,感觉挺纯粹的。

    • 方程 2022-03-26

      @π:听到你说我“把一些像但不太一样的概念混在一起来表达情绪”,我感觉挺高兴的,你终于抓住重点了,我也终于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了……
      就好像说,我不知道圣代和芭菲是什么,我也就不会知道自己把圣代误称成了芭菲,每次不得不走进甜品店,我就很恼火,但又不知道自己在恼什么,眼前的事实就只是我无法顺利点餐而已。学习到圣代和芭菲的知识也没用,甜品店里不止有这两种商品。如果我不能让自己熟悉西式甜品店的文化,我就永远无法顺利使用甜品店。
      如果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既吃到甜品,又不用亲自去点餐,那就完美解决问题了。

    • 方程 2022-03-26

      @π:有啊,鲁迅先生就是这么做的。

    • π 2022-03-26

      @方程:哈哈哈哈 方程的棋妙比喻
      所就是那句了 ”我们需要更多的甜品田野调查!“

    • π 2022-03-26

      @方程:可惜他还是没藏住啊ToT

    • 方程 2022-03-28

      @π:鲁迅死前写了一篇标题名叫《死》的杂文,谈了谈死后人们怎么看他,他怎么看死后人们怎么看他,他想留下什么,他怎么看自己留下的什么,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之类的,他就说,希望朋友们不要纪念他,让他的敌人们怨恨去,他一个也不宽恕。

    • π 2022-03-29

      @方程:很帅啊,感觉也算是某种展望未来了
      不过不愧是战斗中的人生,结尾不忘谈谈敌人。

    • 方程 2022-03-29

      @π:重点是,鲁迅是那种“人大于文”、“思想大于形式”的作者,如果有其他途径能达到目的,我相信他会义无反顾立刻改行、不再写字。但后人的看法跟他不一致。比起思想,后人更感兴趣的是他作品的文学性(体裁、风格、结构、隐喻等方面)

    • 方程 2022-03-29

      @π: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有其他途径能让我吃到甜品,我相信我会永远不再需要甜品店。

  4. yellow 2022-03-17

    兄弟你想表达的东西如果只有十五分钟,那有啥不行的呢。

  5. anhanjinj 2022-03-17

    那个,不到俩小时不就能白嫖了么?

    • 方程 2022-03-21

      @anhanjinj:不会发到Steam的,Steam不鼓励作者画地自限、闭关自萌,无论谁都可以玩得到发在Steam上的作品。我计划是做好之后,发给好友和网友看看再说。

  6. sdjdasha 2022-04-01

    大家好,小编今天在评论区留言。小编为什么在评论区留言呢,因为评论区真的超长的呢!评论区超长的话,评论区是不是就变成正文了呢?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分析一下。小编之所以留言,是因为小编发现作者本体是阳光菇!
    “光菇讨厌阳光。恨到当他内部产生点阳光时,就尽可能快的吐出来。他就是不能忍受这个。对他来说,阳光令人厌恶。”没有阳光菇,夜晚关卡会变得格外艰难,说:谢谢阳光菇!以上就是小编在评论区留言的留言啦!

    • 像素罐头FF1 2022-04-03

      @sdjdasha:可世人只爱惊叹于珍珠的光洁,鲜有人愿意关心蚌病成珠的痛苦。
      蚌:我只想躺平。

    • sdjdasha 2022-04-04

      @像素罐头FF1:阳光菇和蚌还是不一样的啦,蚌取一次珠就挂了,阳光菇会越长越大!

  7. π 2022-04-03

    @方程:时代在发展,希望总是有的哈哈,但这暂时来看或许也就是所谓的历史的局限性吧。

  8. mnikn 2022-04-06

    真·评论区比正文更精彩系列

  9. mnikn 2022-04-06

    人不应该被任何标签束缚我表示强烈的赞同,别人怎么贴标签就由别人说去吧

您需要登录或者注册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