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暴力和智慧——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

作者:POLARIS
2016-12-29
3 4 4

引言

这个其实是某个课程的作业,丢上来给大家看看吧。其实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很多东西没有表达出来。

据说库布里克生前最喜欢这样一个笑话:斯皮尔伯格死后,来到天堂门前却被圣彼得拦住,圣彼得说:“电影导演不能上天堂。”这时库布里克骑着自行车进入了天堂的大门。斯皮尔伯格喊到:“那不就是库布里克吗?”天使回答到:“哦,你说他啊,他其实就是上帝本人,只不过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导演。”

库布里克一生除去纪录片和遗作,一共只拍了13部电影,然而这13部电影却部部都是影史中的殿堂级作品。而且几乎涵盖了从纪实到科幻,从喜剧到恐怖所有的电影类别,可以说以一己之力颠覆了当时的类型片制作且为后世的各种类型片树立了标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各类电影中看到对于库布里克的模仿和致敬。库氏之作,从剧情立意,到情感表达,再到摄影剪辑和音乐色彩,无不体现出导演超凡的才华。

未来三部曲是库布里克在1964到1971年所拍摄的《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和《发条橙》这三部电影。在这三部电影中,库布里克对于人性、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索,辅之以高超的拍摄技巧,使之成为了三座艺术丰碑。与此同时。关于这三部电影的争议也从未少过,晦涩的哲学思想和夸张裸露的视觉传达使其陷入难以理解和官方禁令的旋涡中。

超越剧情的哲学追求与象征意味

当我们谈论一部电影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到他的剧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教父》三部曲是完美的电影,而库布里克的作品,已经超出了电影的范畴,进入了哲学的境界。一方面,他的电影大多改编自已有的文学作品,库布里克会在一天内一本接一本地读书,他觉得不好的书就会被扔到对面的墙上,直到选出自己满意的原著。同时,他自己的反叛特质也注定了库布里克的作品将颠覆任何已有的套路和认知。每一部作品都需要重复观看,仔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隐喻。

奇爱博士

未来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剧情相对简单的一部。在60年代美苏两国“恐怖均衡”的冷战背景之下,核战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奇爱博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应运而生。作为同样产生于60年代的“黑色幽默”风格的开山之作之一。既极佳地完成了政治荒诞的讽刺任务,而又通过一些不经意的细节表达出多元化的主题。出于对于体液纯洁性的考虑和性爱之后的空虚感,美国的瑞普将军发动突袭苏联的核战计划。最终导致苏联启动了末日装置,整个地球毁于一旦。库布里克通过这样一部影片,传达了对于雄性、男权社会、纳粹主义和英雄主义辛辣的讽刺。

影片开头长达数分钟的空中加油镜头,片中唯一女性巴克将军的女秘书的挑逗姿势、瑞普将军从不离口的雪茄烟,康机长胯下的核弹,以及核战后奇爱博士所提出的男女1:10的避难计划受到高级官员们的热烈追捧……无不展现出强烈的性暗示意味。而机长KONG这个姓氏,正是金刚的名字,瑞普将军的名字“jack ripper(开膛手杰克)、巴克将军的名字的内涵等等。雄性本能所引导下的人类的好战天性与暴虐欲望显露无遗。

影片通过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塑造出我们所未知的世界掌控者们的生活,懦弱无能的美国总统,偷拍癖的苏联大使、好战分子巴克将军,以及纳粹的化身奇爱博士。唯一比较正常的竟然是一个小军官曼德里克。而在意外发生后作战室内各色人等的反应,更是极具讽刺以为和荒诞效果。片名中的奇爱博士,虽然戏份不是最多的,却是影片的精要。“奇爱博士”的形象取自美国火箭专家布劳恩的身世(纳粹德国V-2导弹之父),加上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口音、卷发和他的思想,更有美国核战略专家XX.的影子和言论,而他所效力的“布兰德公司”,当然指的是美国高级智囊“兰德”集团。最后一直瘫坐轮椅的博士猛地站起,“元首啊,我站起来了!”纳粹主义从未消散,它就存在于冷战的最核心。令人震惊的是,总统,奇爱博士和英国军官曼德里克竟然是由塞勒斯一人饰演。值得一提的还有轰炸机驾驶员康少校,来自德州的他极具牛仔爱国精神,在最后骑在核弹上坠向大地时还疯狂挥动手中的呢帽抽打核弹,这是英雄主义的集中表达,却是世界毁灭的先兆。强烈的对比更显讽刺效果。

当机群召回的密码被解开时,观众以为又要是一个圆满结局,而升腾的蘑菇云却告诉我们,我是库布里克。

2001:太空漫游

本片的英文原名为2001:Space Odyssey(太空奥德赛)取自荷马史诗中俄狄修斯在海中航行的故事。乍看可能以为是一部寻常的太空冒险题材电影。事实却是,《2001:太空漫游》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从那之后的,当我们们讨论所有的科幻电影,总会拿出《2001:太空漫游》作为比较,而后人的科幻作品,或多或少也都带有他的影子。与此同时,这也是最晦涩难懂的影片之一,令无数影迷望而却步。正如原作作者克拉克所说:“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游》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神秘的黑石板、探索土星、外星生命、人工智能,智慧的起源和人类的进化。这些哲学元素结合超现实主义的光影效果和宏大配乐(关于这两个方面,我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进行专门的论述)汇聚在一部1968年的电影当中。从争食的人猿,到穿梭的飞船再到人工智能的崛起,最终回归宇宙襁褓中的婴儿。库布里克用四年的时间,打造了一部哲学作品。在《2001》中,导演向我们抛出了一系列问题。神是否存在,高级智慧是否存在,人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人类进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往何处去,人工智能是否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他的视角和思想超越了时代,用一种近乎冷漠的理性来对待宇宙、社会与心灵,即便今天来看他的旧作,丝毫不会觉得过时,无论是美学还是内涵。难以想象,库布里克在50年前就在思索这样的问题。经历了科技的革命,人类社会中究竟还有没有神灵和神话的地位?这些问题,库布里克把他们统统揉进了电影中,一方面是传统的进化历程,另外一方面则是黑石板的注视与启迪。掌握了棒子的猿猴靠暴力与科技取得了竞争的优势,开着宇宙飞船的我们和猿猴又有多少的区别?至今我们仍然在思索,黑石板到底代表着什么,是外星生命,亦或神灵?科技的进步是否必然带来暴力的肆虐?最后的star child, 是否意味着人类进化到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倒是颇有些老庄哲学中“齐天地,齐物我”“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意味。这些问题,或许只有天国的导演本人自己知道了。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才是大师的高明之处。

而作为一部科幻片,它的科学性同样无可挑剔。在影片上映的几个月后,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影片开头的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也在以后的日子里变成了现实。HAL电脑的人工智能今天被siri和cortana演绎着。影片中HAL 和鲍曼下国际象棋,鲍曼被HAL打败。29年后,1997年,IBM的深蓝计算机,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有意思的是,开头的航天飞机上,仪表盘上也写着IBM的商标。而HAL的每个字母都向右移一位,正是IBM。除此之外,带有显示屏的座椅、平板电脑、微波炉,远距离音视频通信等等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原型。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至今仍没有答案。而令人汗颜的是,在当下,在·2016年,我们似乎仍然没有达到库布里克在1968年所预言的2001年的科技水平。

发条橙子

60年代与美苏冷战,太空探索相并行的就是战后新一代年轻人追求自由解放的运动的兴起,也就是所谓的“嬉皮士“

这可能是库布里克的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与前两部有明显区别的是在发条橙的视觉表达,更加直接和大胆。《发条橙》因为对于性与暴力的直白描绘而在美国被列为为x级影片,在英国被禁播达30年之久。在这部影片中,库布里克把视角从庙堂之上,天穹之高,重新拉回到我们身边。用极其夸张甚至露骨的画面,开始检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天性和社会伦理纲常。

人性究竟是恶还是善?这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无数贤人都讨论了这个问题。而库布里克却说不,他不想讨论善恶,他想要选择。在影片中,用来“治疗”罪恶的工具却是将更多的罪恶展示在少年面前,让他从生理上产生排异反应,当然,这也剥夺了亚历克斯作为一个人正常生存的权利。正如神父所说“当一个人无法选择,他便不再为人”。导演用强烈的象征符号和镜头画面既揭露了人性中的恶可以达到怎样的地步,又描绘了被暴力所制的人性会落得怎样的下场。同时以主人公的经历,带出整个社会的病态。这事实上是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了观众。正如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看发条橙,有的人会看出对人类天性的压抑是残忍的;有的人看出人性本恶,所有的善不过是后天扭曲束缚而得;有的人看出在病态的社会体制之下,所有独立的个体都被变成了一颗发条橙,只能按照既定的运动模式而永远停不下来的“clockworl orange”。这既是导演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担忧,也是其对于人性内心的反思。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不是人性。或许正如荀子所说,人性若水,决诸东而东流,决诸西而西流。

这又回到了和《奇爱博士》和《2001:太空漫游》相贯穿的主题。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之中,经历了原始蒙昧的时期,随意放纵自己的天性,正如同发条橙中滥交,斗殴,无恶不作的少年亚历克斯。进入到所谓的“文明社会”,礼仪和制度开始规范我们的行为,但是当面临抉择,我们仍然会展现出人性中暴力趋恶的一面,石头木棒变成了飞船核弹,但是像《Fallout》里那句经典的台词“War,war never changes” 。奇爱博士被打倒的纳粹身体又重新复活。而在受到长期的压抑之后,是暴烈的释放招致自身的毁灭,还是凭借智慧返朴归真,进化为更加高级的形态?没有人知道答案。

库布里克的这三部作品,名为未来三部曲,设定也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但其实是对于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的回归与展望。视野之宽广,内涵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直接将电影艺术拔高到了哲学的层面。

颠覆性的画面表达

库布里克没上过大学,但他却是做摄影出身。早在高中时期他就成为了知名杂志《LOOK》的撰稿人.因此,对于电影的拍摄、场景和剪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影片的摄影,剪辑,场景布置,后期音轨许多都是由他自己完成的。有人戏称,如果库布里克会分身,那么他能独自完成一部电影。

???????????????

这张著名的纽约街景图即出自库布里克之手
虚实之间的光线和色彩变化

看过发条橙的人,一定会对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记忆深刻。一张似笑非笑的年轻人的脸。右眼一周画着夸张的睫毛,镜头渐渐拉远,与此同时始终有充足的光线打在演员的面部。这与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识的反派形象塑造手法是截然不同的。一般来说,反派角色都会处于阴影之中以凸显其阴暗特质。然而,发条橙的布光却直截了当地将这种邪恶表达出来,更加令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电影所描绘的世界里,邪恶是无需隐藏的,这种直白放肆的邪恶,比起脸上大块阴影所塑造的典型的邪恶形象,更能让人感到恐惧。

主角和伙伴们都身穿一袭白衣,象征着“pure(纯洁)”,却无恶不作。同样的,在影片中大量带有两性元素的雕塑和器具都是以白色为主色调。而电影的场景却有各种鲜艳的颜色组成。这个环境中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颜色配搭,母亲出场时紫色的头发与黄色袜子及红色鞋子,家里餐厅橙色与黄色的格子墙壁,父母卧室的红色墙壁与绿色床品,这些饱和度极高的冲撞色彩与白色的对比象征着所谓的善与恶的对立。被亚历克斯一伙人强暴的作家的妻子则是一身红衣,红色高跟鞋,红色丝袜,红色象征着炽烈的欲望,而这个女性无疑在主角的眼中是引诱他的欲望的化身。

在第一次谈话时,艾利斯和比尔所处的前景是橘黄色的暖调和高调光为主,而后景即窗户和窗外的光则作了蓝色的冷调光处理。到了第二次谈话,前后景的光色组成元素没有改变,但位置却做了对调,也即前景冷调,后景暖调,给人以视觉上极大的反差和冲突感,因此这种光色空间造型的处理上的整体性和流动性有机地和叙事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地银幕影像剧作的叙事策略。

除此之外,本片中诸如由红变灰的作家的打字机等等细节的色彩表现,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

2

影视最经典的镜头之一

在《2001:太空漫游中》,传统的剧情、人物、台词等要素在变得无足轻重,而特效、画面和音乐占了主导地位。宇宙中的环境光源设置精巧,生动地表现出太空旅行的危险与孤独。同时体现出未来世界的科技感。纯白的宇宙飞船和华丽的空间站和无垠的太空相映成辉,宇宙银河的宏大感油然而生。库布里克在60年代的技术条件下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很多镜头即使拿到今天也未必逊色,很多人提及电影特效的开拓者必称《星球大战》,其实早于星战的《2001:太空漫游》早就展现了特效的魅力,自此科幻电影迈入了全新的视听时代。

6824-1482749659

这是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独立日、星际穿越还是《2001:太空漫游》?

画面开头长达五分钟的纯黑画面(有的解释称这是60年代电影放映的惯例,给观众留足够的时间进场,也有人解释为这是导演在表达宇宙肇始的虚无,还有一种说法是结合影院的大屏幕,这是导演人为打造的一块注视着观众的黑石板)。临近结尾初鲍曼穿越时空时长达10分钟的印象派光电影像,受其震撼者有之,迷惑不解者更是大有人在。但无论如何的是,这种大胆的做法,库布里克之前没有人做过,库布里克之后也鲜有人敢于尝试。闪着红光摄像头下的HAL,在很长的时间内构成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主要印象。既有科技带来的美感,而又有一种恐怖谷理论中的恐惧感。

剪辑与构图-时空变换

库布里克的影片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在封闭的场景中突现戏剧矛盾,再用高超的剪辑手法形成时空的变换。

奇爱博士是库布里克形成自己场景风格的代表作,在奇爱博士中,库布里克只使用了三个封闭的场景,国防部作战室,轰炸机舱和空军基地办公室内景。所有那些充满了疯狂色彩的自杀行为都是在这三个空间中进行的。三个场景中的角色无法相互沟通,在种种人为和非人为的隔阂和误解中推动剧情的发展。而这三个各自独立的空间正是资本主义外在文明危机的象征,而身陷其中的人最终陷于谵妄和疯狂。正是封闭空间内观点的碰撞与集中呈现使得原本小而杂的体现人性的观点在对比和叠加中产生了质变。

3

6824-1482749722

环形吊灯设计影响深远

在2014年星际穿越上映之时,就有影迷惊呼,太空站的镜头和《2001:太空漫游》何其相似。而诺兰本人也直言,库布里克就是他的偶像,在包括黑暗骑士的多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诺兰向前辈致敬的蛛丝马迹

4

5

上:《2001:太空漫游》;下:《星际穿越》

在《2001:太空漫游》的开头,我们就见到了电影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蒙太奇,类人猿丢出的骨头,在空中经过翻滚,变成了太空中的飞船。百万年的历程,被浓缩到数秒之内。同时也在按时,尽管我们已经飞上了太空,但是人类的星舰和猿猴手中的骨棒,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6

本片另一精妙的剪辑在太空船中HAL和两名宇航员斗智的桥段。镜头不断在宇航员的镜头和HAL视角间切换,在此过程中HAL没有说过一句话,却为后面HAL破译二人的唇语埋下了伏笔。在影片的最后,穿越无数超现实图景的鲍曼来到一个人类房间,房间内内白色的灯光和古典的布景,然而在这个地方,鲍曼又见到了石板,时间的法则被打破,鲍曼迅速的老去,最后又变成了巨型出生的婴儿从太空中俯瞰地球。这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轮回,而又暗示了人类进化的新的一步。

7

注意镜头深处的HAL

此外,太空船的大的封闭空间和修理仓小的封闭空间的设计和舱外危险的太空环境和舱内未知的敌人共同造成了危险的潜伏与无法出逃的双重恐惧。在封闭空间的逐渐缩减中库布里克将观者的恐惧情绪调动得最大化。这一点,在包括《地心引力》和《异形》在内的后世太空题材影片中被反复地使用。

本片还有许多精妙的构图,比如开头的地球与太阳,猿猴们对于石板的顶礼膜拜,和著名的星孩仰视地球的画面,都展现了导演天才的想象力和对于画面的掌控能力。

8

9

10

在今天,三角构图已经成为海报设计中的常见设计,但是在1971年发条橙的海报绝对是电影海报的经典之作。

6824-1482750370

6824-1482750379

另一张经典海报,致敬卓别林,同时也成为了嬉皮士和整个6,70年代的标志之一

回到电影本身,发条橙的场景构造同样高超,对景深的风格化处理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背景;纵观《发条橙》的许多场景,中心透视和对称的设计非常明显。从开头牛奶吧逐渐拉远的镜头和两边的落地雕像和各色人等,做瑜伽的猫夫人,监狱图书馆里两排书架包夹中的角色,到最后亚历克斯在两排鼓掌的人群中疯狂的性爱。这种把主人公始终放在透视的尽头的手法正突出了在社会环境中,亚历克斯是一个被展示和摆弄的发条橙,而不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类。

11

12

手提摄影机则拍出了亚历克斯与猫夫人搏斗的这一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段落之一,表现了变态环境下人性冲突的激烈化与白热化。小李拿诺奖的《荒野猎人》,正是凭借大量的手持镜头和自然光源,营造出荒野的寂寥和粗犷,同样展示了搏斗的激烈。

用音乐讲故事——库布里克的音乐运用

谈到库布里克的电影,音乐是永远也绕不过去的话题。库布里克的电影音乐,既包括为了电影而专门创作的曲目,也包括大量的古典曲目。这些音乐在意境营造,人物刻画,主题表达和故事推动方面都起到了极佳的效果,堪称教科书一般的音乐运用。由于库氏运用过的音乐实在太多,本文只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进行论述。

《奇爱博士》

奇爱博士中背景音乐的典型运用,主要有两处。

首先,伴随着核攻击计划的推进,轰炸机飞赴苏联境内的目标。此时的背景音乐是慷慨激昂的《当约翰尼迈步回家时(When 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听起来和场景倒是十分相称。实际上《当约翰尼迈步回家时》是一首美国内战时人们表达希望远方战场上的亲朋早日回家的歌曲,以一首爱尔兰的反战歌曲——《Jonny I Hardly Knew Ye》的旋律为主旋律。

“当约翰尼再次迈步回家时,

万岁!万岁!

我们将会给他热诚的欢迎

万岁!万岁!

男人们将会欢呼而男孩将会呼喊

所有的女人都会出来庆祝

……”

这与剧情形成强烈的讽刺和矛盾。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在核战争中,没有人会胜利回家。

影片结尾处,当核弹投下,“战地甜心”Vera Lynn懒散的声音响起,那是《We will meet again》。甜美的女声和人类暗淡的未来形成强烈地讽刺。在核武器的蘑菇云下,我们何时才能重逢?又将在何地重逢?是在地下的矿井,还是百年之后不知如何的家园旧址?

《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中配音的地位,绝不亚于这部电影在影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本片的视听体验和内涵深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对于音乐的运用。尤其是将古典音乐运用于未来场景的大胆尝试,为后来的电影拍摄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有人说,要想看懂《2001:太空漫游》就必须先听懂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要想听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必须先看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这部电影的哲学意味。

尼采的将自己毕生的哲学精华,都融入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中。尼采公然地宣称,上帝死了!而人是介于超人和野兽之间的物种,人的进化方向便是超人。这本书不仅对20世纪上半叶人类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是政治家和文学家思想家的启蒙之作。时至今日也能在各种艺术作品中看到它的影子,典型代表就是各类超级英雄。而库布里克拍摄《2001:太空漫游》的灵感,也被认为部分来自于尼采的这本书。

乐曲《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受哲学家尼采的同名散文启发而作;著名的“引子”部分表现“日出时人类感觉到上帝的能量”,一个起初由小号悠远地奏出的庄严题旨,一波波地被推向包括管风琴在内的乐队全奏的高潮,壮丽而神圣。库布里克选用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场曲日出,来做为电影的序曲,同时这段音乐也运用于两个象征人类进化的段落,分别是人猿“望月者”的智慧被神秘的太古石板开启,以及最后包曼进化成“星之子”俯视地球的经典画面上。同时三个渐起的音符,三段重覆性的,但气势逐渐拉抬的旋律结构,也简单厄要的,点出了尼采所谓野兽-人-超人的进化哲学思想,这些概念与《2001太空漫游》完全不谋而合。他在电影一开场,即特意让月球、地球与太阳排列成一直线,然后依序冉冉上升,太阳最后从地球身后浮出的气势,有如将音乐中的意象与气魄完全影像化了,而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与宇航员进化成“star child”等段落以这段音乐做为注解,也完全呼应了尼采的思想神髓,不论在影像上,气势上与精神上,影史都很难再找出比之更为精妙的既存音乐运用,也难怪Alex North会说:我当时就有一种预感,不论我写了再好的音乐,大概都无法取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了……

理查德·施特劳斯在完成了这首作品以后,在总谱的开首附上尼采原著的序文,并以此作为乐曲的提纲。他在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曾说过,此曲的意念在于“点出人类民族从源头的发展,经过不同的阶段,无论是宗教性或科学性的,直至到达尼采所指的超人理念”。因此他创作出来的音乐本身就具备了与《2001 太空漫游》所相同的叙事内容和思想理念。当年施特劳斯在此曲中企图将哲学音乐化,曾同时惹来不少赞叹和责难。然而在今天库布里克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库布里克企图将他的音乐哲学进行电影化的运用。成就了这部不世出的作品。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尼采”或许这也是超前时代的库布里克的写照。

《蓝色多瑙河》

相比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显然更为人所熟知。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施特劳斯创作之初是为了让维也纳的男女们跟随美妙的华尔兹翩翩起舞,衣香鬓影,浅笑笙歌。伴随电影的至高成就,《蓝色多瑙河》从那一刻起,不仅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华尔兹音乐,也成为最有名的太空音乐之一了

最初《蓝色多瑙河》其实并不是这几场戏的首选配乐, 库布里克-拍这部电影拍了好几年,毛片上使用的配乐一直都是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诙谐曲,《蓝色多瑙河》反而是在上片前夕才换上的。在《2001太空漫游》之前的科幻电影配乐,一直都以较为阴暗、神秘与诡异的音色来描写太空世界与太空旅程,尤其喜爱使用一些扭曲怪异的电子合成器。然而库布里克却大异其趣地使用了《蓝色多瑙河》这样的音乐,似乎违反了那个时代科幻电影配乐的所有标准,但很惊人的是它却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缓缓奏响,如同宇宙自身散发的神秘、大气、壮阔的气质。粗粝的血肉搏杀终于被优雅、文明、进步取代。它让在太空中漂浮旋转的轮形太空站,在无重力的世界里翩然起舞,它也让太空旅程变得如此优雅、怡人与高贵。太空中的飞行器,仿佛变成了奥匈帝国宫廷中的绅士贵妇,翩翩起舞。而太空里那种失重的感觉更是被华尔兹第二、三拍时音乐的抢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仿佛身临其境。音乐节奏在画面中的奇幻瑰丽铺天盖地地使人没有喘息的缝隙,让人从而感受宇宙真正的伟大与震撼,以及画面背后库布里克对宇宙神秘心怀敬畏。

在十年之后的《星球大战》中,乔治·卢卡斯同样选取了大量的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配乐,其中亦有这首《蓝色多瑙河》。

其他音乐

在使用《蓝色多瑙河》来表现太空的壮美的同时,库布里克还选用了Aram Khachaturyan的芭蕾舞曲《盖亚娜》来作为太空飞船飞向木星时的背景音乐。其实,《盖亚娜》给人的印象通常是不漫长也不沉闷的,因为这部作品最有名的曲目剑舞可是一首剑拔弩张,相当紧张刺激的作品。不过库布里克所选的选的这段慢板弦乐,则与剑舞那样的音乐截然不同,它十分的沉郁阴柔。漫长的太空旅行中,能够与之交流的只有一个宇航员同伴和HAL9000电脑,每天都在重复着几乎一样的生活内容,吃的食物是被制成泥状的营养品。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孤独感如潮水般涌来,连来自家人的生日祝福也无法令人感到振奋。这段配乐让长时间星际旅行中的寂寥落寞通过音乐的形式展露在观众的面前,令观众感同身受。

在现代音乐方面,本片同样值得称道。库布里克选了实验音乐的匈牙利作曲家乔治·里盖蒂的音乐《气氛》。乔治·里盖蒂的音乐诡谲莫名,他的人声合唱曲,不论是和声、对位,或者是发音的方式都极为扭曲怪诞,而且只要是人发出的声音,哭笑吼叫一概可以入乐,库布里克将这些音乐非常巧妙地运用在电影里,形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气氛与效果。他以高度复调思维和严谨的音色转换技术把以前只能在电子音乐中听到的音响移植到了管弦乐队中。人声曲目的部分主要用在太古石板出现的时刻,在这些奇异合声的烘托下,巨型石碑这些比例完美,物质与功能不明的物体,显得深邃而神秘惑,而且以人声对应,也使这些来路不明的石板散发出一种介于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间的奇异感受。伴随鲍曼穿越时空的那段著名的光影变化的是里盖蒂的管弦乐,诡谲多变的音乐效果和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共同挑战着观众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发条橙

关于发条橙的音乐,最为突出的莫过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不仅是作为电影配乐,更是成为了故事情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主人公亚力克斯最喜欢的音乐。在他的卧室里有着大幅的贝多芬画像。

第一次出现是在奶吧,一名女子唱起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旋律片断,亚历克斯的朋友因为在说话而被他棒打,这种极端的做法突出了主角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喜爱。第二次出现是当亚历克斯打完架回家后,他开唱机聆听第二乐章的音乐。而在他聆听的时候,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了战争、基督被钉十字架,以及自己化身为吸血鬼等零碎而重复的画面。第三次出现是亚历克斯在接受“路迪高治疗法”时,《欢乐颂》的音乐在专家强迫他长时间瞪大眼看暴力电影的其中一个镜头中出现,令亚历克斯因为治疗的缘故而对此音乐感觉恶心。第四次是当亚历克斯被当年曾被自己伤害的作家困在房间内以贝多芬的音乐刺激他,亚历克斯因为痛苦而从作家房间的窗子跳下。最后一次出现是亚历克斯被送医院经治疗后心理得以痊愈。当贝多芬的音乐在其病房响起时,亚历克斯又开始了狂暴的性爱,同时高呼“I was cured, all right!”

《第九交响曲》出名主要在第四乐章《合唱》(即我们熟悉的《欢乐颂》),这就是反传统的,因为此前的交响曲还没有这样运用过人声,有评价认为这是“疯子的音乐”!除此之外,《贝九》的第二乐章也是是贝多芬一反常规的做曲,通常交响曲第二乐章的舒缓的慢板,而《贝九》的第二乐章则是充满了狂欢的气氛带有戏谑的主题,在赋格的形式下展开旋律;通常赋格代表了庄严,但是这里贝多芬竟然用来表达一种调侃的气氛,也是相当离经叛道了,这样看来,亚力克斯喜爱《贝九》实际上也是为了突显他不甘流俗,追求个性的性格特征,为影片后半部分改造的戏埋下了伏笔。

在库布里克的《发条橙》中,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已经不是一种描述性的音乐衬托,也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结构框架,主角亚历克斯人性中的丑恶和贝多芬音乐所颂扬的人性美好以及崇高在音乐的作用下融合于一体。库布里克曾经说过:“我想正好指出,认为(高等)文化与社会影响是关乎道德与高尚是错误的,希特勒喜爱好的音乐,很多纳粹党高层的官员都是有文化及世故的人,但它(音乐)未见得对他们甚至其他人有更好的影响。”这也暗合了库布里克想要在影片中表达的主题,人性在善恶之间,究竟何去何从?

此外,歌舞片《雨中曲》中贝蒂·库姆登的同名插曲《雨中曲》分别出现在亚历克斯入狱前和出狱后两个相对应的场景“Home”中。一次是在对作家妻子施暴是所唱,与其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另一次则是出狱后被作家救助时所唱,使得作家认出他就是当年的犯人。两段音画对立的音乐结构元素在影片中形成了前后的呼应,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其中所带来的讽刺性质的深刻寓意为库布里克的电影音乐叙事风格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威廉·退尔》的终曲则是在亚历克斯和唱片店结识的两个年轻女子发生性关系时的特定场景中响起的。威廉·退尔》序曲中的这种节奏型原本形容的是军鼓的节奏,用来表现瑞士人民英勇的战斗形象。库布里克通过抽帧快进的方式表现了这一场景,三个人物在快镜下的动作和《威廉·退尔》的音乐在节奏上高度地统一和协调。同时又带有定格动画的特点,仿佛是被操纵的木偶。古典音乐原本被赋予的高雅与画面内容的低俗也产生了对立,因此产生了鲜明的音画对立的效果。与此同时人物僵硬的动作使得整个的场景具有特别的夸张意味。体现出鲜明的库布里克风格。

斗殴时罗西尼的《贼鹊》、影片开头镜头拉伸伴随的普塞尔的《女皇玛莉的葬礼音乐》也都各具特色,极佳地融入到了电影整体当中去。

其他

旁白的运用

旁白时库布里克经常在电影中使用的手法。《全金属外壳》、《洛丽塔》、《巴里林登》和《闪灵》等作品中都有使用。在未来三部曲中,《发条橙子》是使用较多的一部。通过主人公亚力克斯的旁白,让角色与观众进行直接的沟通。严格来说,亚力克斯这样的角色距离大部分观众是比较遥远的,通过旁白,在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同时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深化了主题,引起观众的思索。

自负盈亏的拍摄

库布里克的电影尽管艺术性很强,有些甚至晦涩难懂。但他却绝不是一个不在意票房只关注艺术表现的导演。《奇爱博士》和《发条橙》的预算都只在200万美金左右,却都获得数以千万计的票房。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家用娱乐行业(录像带、数字多功能光盘等)的长卖商品,在版权收入方面甚至数倍于票房。库布里克一辈子很少用别人的钱拍片,要全部的作品靠自己独立制片,首先拍电影不能赔钱,赔了,就没下一步。所以,每一部电影都必需好看,也一定要卖座。其次因为要独立制片,所以必需自创天地,比如《2001:太空漫游》,大部份是在美国境外拍摄。他还善于发掘人才当代IMAX的发明人,道格拉斯史川堡的伯乐,就是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一生低调,晚年隐居伦敦郊外几乎不见世人,连去007片场知道灯光布景都要求隐去姓名。一生未获过奥斯卡奖,然而这并不影响到他的地位。

最后,我想引用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的评价作结: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存在意味着其他人都是在给小孩拍电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对大多是人来说,电影是一门工业,而对于库布里克来说,电影是一门手工业。——乔治.卢卡斯

近期点赞的会员

 分享这篇文章

POLARIS 

还是要学习一个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参与此文章的讨论

  1. eastecho 2016-12-29

    库布里克确实是神一般的存在。2001 影响了多少人啊!

    • POLARIS 2016-12-29

      @eastecho:换个说法来说,电影的殿堂里最高处是上帝,上帝旁边站着Stanley Kubrick

  2. CrapTears 2016-12-29

    犹记得当时拿着IPAD看2001,猛然发现这是个1968年的电影时的那种震撼感。

  3. Sartoon 2016-12-30

    大学的时候,被最后十分钟的彩条吓得不敢说话。

您需要登录或者注册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