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1]这篇文章拆解了屡获殊荣的独立游戏 Replica。前面三节将 Replica 放到显微镜下去观察,去分析具体的每一个组件是什么,是以什么结构组织起来的。后面三节是作者我对 Replica 游戏设计的的评价。本文涉及大量剧透内容,没有玩过本作的玩家请谨慎阅读。
Replica 故事线
这部分内容有剧透
请点击后再查看

Replica 密码表
这部分内容有剧透
请点击后再查看
Lock | Key | Hint |
锁屏密码 | 1105 | Tom 本人生日 |
私密相册 | 1026 | Tom 和女朋友 Marge 相遇的日子 |
登录 Like | 1018 | 女朋友 Marge 的生日 |
登录 Follow | 2255 | 密码找回短信中 BALL/CALL 在九宫格键盘上对应的数字 |
记者电话 | 0987 | Like 里文章报道结尾的签名信息 |
蓝牙密码 | 1105 | 主线剧情 End 04 结尾 Tom 本人电话 |
莫尔斯码支线电话 | 4989 | 主线剧情 End 04 结尾的莫尔斯电码 |
莫尔斯码支线指令 | knock | 电影 The Matrix |
Replica 致敬
[小说] 1984
- 整体气氛的渲染
- ENDING 8 :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电影] The Matrix
- 整个“莫尔斯码”支线
V for Vendetta
- ENDING 10
- Tom 的生日 Nov 15th 在电影里是最后的 Big Day。这个是我在游戏中最喜欢的梗。
[动漫] EVA
- ENDING 11 死刑宣判过以后,主角一家的名字会变为“碇真嗣”、“碇源堂”、“碇唯”,碇一家终于在天堂相遇了
[游戏] 史丹利的寓言
- App 430 以及相应成就[2]
Replica Pros and Cons[3]
Pros
- “手机中的手机”,Replica 是我所玩过的所有游戏当中,对“手游”这个概念诠释的最好的,没有之一,形式极其有创造力。 Steam 的移植反倒失去了游戏本身的神韵。
- To Do List 作为任务系统与整个游戏的风格相得益彰,不唐突,营造了沉浸式体验。
- 四位数的电话号码。一方面,一眼就可以认出“电话号码”的性质;另一方面,减少了重复输入的Labour。不同国家的电话号码位数是不一样的,同时减轻了本地化的工作量。
Cons
- 开机锁屏页面,完全一脸懵逼。游戏购买后,至少在我手机里躺了半个月。完全没有新手引导,对新玩家相当不友善。
- 界面是 iOS 系统,但按键却是 Android 手机。这种混搭的感觉,只能说:It's Weird[4]。
- 剧情过短且 Unbalanced,这一条是最为致命的。这点第一节的故事线流程图反应得很清楚。
一句话总结,Replica “形式天才,内容尚缺”。不过考虑到独立游戏的局限性,也可以理解[5]。
Replica 的技术路线 - 与 Somi 商榷
像素风 - 最好的表现形式 ?
囿于成本的限制,独立游戏大量的使用像素风,在大部分的游戏中[6]反倒别有风味。但在 Replica 这里反倒有些不合适,一方面,App 图标本身的设计难度并不高,甚至可能比像素化还要更容易些;另一方面,像素化后,为了风格的统一性,字体也需要做相应修改。然而,至少在中文的本地化上,因为汉字本身成千上万,本地化不可能专门去做单独的字体。不得不使用标准字体后的,整体风格反倒显得有些诡异。
Unity3D - 最合适的引擎 ?
Unity3D 引擎的优势自不必说,易上手,能 3D。然而 Replica 是个 2D 游戏,而且也没有任何必要转制为 3D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Unity3D 的操作逻辑只有点击,这样下划出现状态栏这样的操作就无法实现。游戏中的解决方案是顶端出现可点击的下拉箭头,只能算是个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仍然破坏了沉浸式的游戏体验。
既然是模拟手机,更加底层语言不可避免的带来更加真实的模拟。在这个意义上,Apple 自己的 SpriteKit 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Unity3D 游戏的安装包普遍巨大,这会给手机内存不够的用户带来很大的困扰。
Replica 的真实世界
所谓“神作”,虽然是游戏,但更像是真实世界的映射。玩家思考的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真实世界。逻辑和这个notlsd 的知乎答案,是一致的。
先看这个表,游戏中的每一个 App 都是真实世界中影子,看到后可谓会心一笑。
Mmail | —— | Gmail |
Tele | —— | Telegram |
ToDo | —— | AnyDo |
Search | —— | |
Like | —— | |
Follow | —— | |
I'mStar | —— | |
ChatIM | —— |
更重要的是,游戏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安全”和“社会工程学”的概念,或者说,整个游戏就是一场“社会工程学”实践[^7]。
- 信息安全第一步:永!远!不!要!用!生!日!做!密!码!游戏中至少有两个关键性密码是相关人物的生日。
- 更我惊出一身冷汗的是,游戏中的某一个不起眼的解密方式即是我手机开机密码的加密方式(现已更改),曾经一直以为这是神不知鬼不觉的。
用一句我最喜欢的游戏里的话结尾吧:
仅仅是使用 Telegram 和 Gmail 的行为,就足令我们对其进行拘捕调查。他一定有不少的东西要藏着。莫非他妄图对国家造成恐怖主义威胁,否则为什么不使用政府批准的 WeChat 呢?[8] [9]
注释
[1]: 英文标题应该更有神韵 12 Angry Endings - Replica Dismantled 不过为了标题和内容在语言层面的一致性,还是使用中文
[2]: 除了「史丹利的寓言」没有接触过,其它都是本人的大爱
[3]: 找不到合适的中文,“利弊”显得诡异
[4]: 不排除是为了规避苹果爸爸的审查
[5]: 潜台词的意思是,notlsd制造的游戏,估计内容上还要单薄些
[6]: 这里主要指 RPG 和沙盒类游戏
[7]: 关于“社会工程学”的更详尽说明,参见编程君的这一系列帖子
[8]: 至少这句话的汉化没有体现出原文的神韵,自己重新翻译了一遍,并把游戏中的 App 换为了现实中的本体。英文原文参见注释九。
[9]: We can do an arrest investigation just for using Telegram and Mmail. He's got a lot to hide. Why else would he refuse to use government approved ChatIM unless he intended to threaten and terrorize the nation ?
我记得作者还真是先开发的 Steam 版,然后才上的手机版
Σ(っ °Д °;)っ竟然还有eva梗
好像是可以滑动的,在照片就能滑动,Todo的教程也是滑动的,并不是点击
todo应该对应的是clear